传播学教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界定传播概念的俩种传统:社会学和符号学2.传播的定义(郭庆光):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3.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4.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5.信息: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6.社会信息的定义: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7.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社会信息的本质。8.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9.社会传播有五种基本形态: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10.大众传播:特点:①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③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④传播内容公开;⑤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缺乏对传播过程的及时干预能力。作用:①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②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③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④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11.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1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13.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变量,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系统的参与者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因此产生了传播上无意的误解或者有意的曲解,即传播隔阂。14.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社会科学(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和应用科学15.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活动分为生产和交往,分别都有物质跟精神方面,即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交往和生产密不可分。为唯物论传播观提供了重要出发点:“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精神交往和精神生产是相互联系的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成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启示: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能抽象得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16.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a)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b)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a)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b)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着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c)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1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不伴有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2.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协作产生的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3.从外部现象看人类语言有五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4.从本质上看,人类语言特性包括: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灵活性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传播阶段意义局限性口语传播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时间和空间限制文字传播克服时间限制,能长期保存信息;打破空间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是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印刷传播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现实,促使了近代报刊的诞生,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5.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示现的传播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字、印刷、摄影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计算机通信6.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的意义:a)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b)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7.信息社会概念的产生:a)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b)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8.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国贸易成为主流。9.二战后的社会信息化俩阶段1)初级信息化阶段(20c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2)高度信息化阶段(20c80年代末直到今天)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2.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信号具有物理性质,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特征: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4.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是对象事物的载体。性质:必须是人工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不是遗传的,必须通过传统或者学习来继承;可以自由创造,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关系具有随意性。5.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传播活动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6.意义的含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产生: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7.符号意义的分类:1)诗学和语义学: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辑学: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2)符号学: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8.符号意义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语言符号的多义性。9.语境,在传播学中成为传播情境。10.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的原因: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势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丰富的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个人的能力有限;4)情境意义是由一系列的情境符号以及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情境符号所携带的意义对符号文本系统的意义产生影响,并对传播效果形成制约。10.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性质: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动机性、行为取向性。11.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12.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13.共通的意义空间:1)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2)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14.自我的行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15.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强调的是符号性和象征性。16.现代文化的象征化原因:1)追求新事物和新意义永远是人类的基本价值;2)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17.现代文化象征化影响:1)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2)象征符的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反馈。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1)“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勾勒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不足: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模式意义:导入了噪音概念;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不足: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3)直线模式的缺点: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3.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4.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研究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传播系统研究→对社会传播的全面把握5.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优点:这个模式包含了传播的几种形态;将传播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有利于对社会传播进行全面的把握。不足:没有对框架进一步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指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6.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概念:二战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