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学案(第一课时)2014.12.4班级:姓名:审核人: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整体感知,理清线索(重点)和思路(难点);熟读成诵。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一)作品解读:《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二)作者简介: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二、交流展示: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这种事物在诗中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2.这首诗长达三十六句,但并不拖沓板滞,而是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请熟读成诵,反复体会,试做说明。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3.这首诗线索清晰,思路清楚。请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好吗?春江花月夜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画意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三、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学案(第二课时)2014.12.4学习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感受美妙诗境,学习写景技巧(重点);2.赏析并把握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难点)。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开头八句写了哪些意象?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春、江、花、月、夜。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2.开头八句景物描写有何特点?(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2)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意境——幽美恬静(3)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3.阅读第9-16句: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4.请从第9-16句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孤月”“待”5.第17-20句写什么?有何作用?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游子与思妇两地思念。承接上文“不知江月待何人”,领起下文思妇对游子的思念(21-28)和游子对思妇的思念(29-36)。6.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1)拟人手法,写出月真诚地依恋着女主人公,游移不定的动态;(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7.“卷”和“拂”生动传神,请试做赏析。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依恋反倒深深地搅扰了思妇的心,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8.第29-36句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虚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3)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二、交流展示:三、合作探究:联系我们学过的诗句,探讨、总结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a、明月: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4、爱情——花前月下b、江水: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c、落花: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参考材料:(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小结:月升――月落:轮回短暂变(永恒)。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春江花月夜》赏析文诗篇题目中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起首四句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四句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江流”以下十二句,四句一层,一写初月的朦胧,二写高月的皎洁,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三写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转入离人怨妇的主题。“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可怜”八句写思妇。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