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戏剧的发展与剧场建筑黑格尔在“美学”中写到:“有一个时常重新掀起的老争论至今还没有解决:艺术究竟根据现实的外在形状照实描绘呢?还是要把自然现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呢?”迄今这两大流派在各自的戏剧演出中,继续存在和发展着。由于这两种戏剧观不同,对剧场建筑的要求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写实派——力求在舞台上创造逼真于现实的幻觉,这是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十九世纪末的自然主义运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舞台追求自然主义的生活再现,搞神秘气氛和富丽堂璜的视觉。十九世纪随着电和其它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布景、道具更趋复杂。这一时期以来,反映在剧场形式上,形成高而深的箱形舞台和镜框式台口,以及马蹄形多层包厢的观众厅(图1~1)。这种戏剧演出把观众与演员隔在两个空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有人称为“第四堵墙”。这堵“墙”使演员像在自己家中生活,而观众则通过窥孔(台口),偷看别人家里的生活。观和演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削弱了戏剧艺术的感染力,这是它的主要缺点。二、写意派――这一流派着眼于以演员的表演来再现生活。把“舞台看作生活的概括而不是自然主义的重复”。这种戏剧的布景、道具简单,演出活动与观众十分接近,舞台多半伸出如在我国的祠堂,会馆和宫中的戏台(图1一2)。表现在剧场建筑上,不追求表面的豪华气派,注重改善视听条件,密切观演关系探索有助于上述要求的舞台和观众厅形式。如:伸出式舞台(图1-5);中心岛式舞台(图1-6);延伸式舞台(图1一7);延伸成包围观众席的环形舞台(图1-8);剧场规模趋于小型化,常常是600座~800座,甚至更小。视距小于20m,一般15m左右。有的大城市和地区中心的剧场还趋于专业化,形成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内设有几组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剧场供不同类型的戏剧或歌舞的演出(图1-9,10,11)。第二节剧院的规模和组成一、规模剧院的规模一般按观众厅容纳的观众座位数来划分。根据我国的情况一般为:大型—1500座以上。中型—1200-1400座。小型—1000座以下。规模的确定与许多因素有关:(1)与主要演出剧种有关(2)与规划服务范围有关(3)与电影放映设备条件有关(4)考虑地区材料、施工技术条件等二、组成根据剧院性质、规模,演出要求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组成。一般有以下几部分。(1)演出部分剧院的演出部分一般包括:舞台(基本台)、侧台(付台),后台(主要有为演员及演出活动服务的辅助用房如化妆室,服装,道具,卫生间等),乐池(专演地方戏的一般不用)及舞台机械和灯光设备等。(2)观众部分主要有观众厅,其次是门厅,休息厅。卫生间,小卖部等。有特殊接待任务的还有贵宾室及其相应的辅功用房。(3)管理及辅助用房。包括办公室,售票房。一些大剧场还可能设排练厅,美工。绘景及维修车间等,此外还有变配电电,锅炉房(无集中供热的采暖地区)或空调机房等。第二章演出部分第一节舞台(基本台)剧院的舞台形式可分为“开敞式”和“箱形”两大类。舞台是演出部分中心,演员要在这里登台表演,因此保证合适的演出空间,安排好直接配合演出的各种舞台设备(幕、灯光、吊杆、布景等),是舞台设计的基本问题。一、舞台及其空间尺寸设备齐全的箱形舞台一般包括主台(基本台)和设在两侧的付台(侧台)。有些机械化舞台还在主台后部加设后舞台(供特殊演出需要,平时的排练,布景存放等)。舞台平面基本尺寸比例如(图2-1)。有关各部分的具体尺寸可参看(图2-2)及其附表。就舞台的深度来说:一般中小剧场只设大幕,则大幕区占深度仅0.3m左右。如果标准高的大型剧院要设假台口及防火幕等,幕区宽度就要加大至lm以上。不同剧种因其表演,布景,灯光等各有特点,对舞台大小有不同要求。大型歌舞剧——演员活动范围大且常有群舞场面,主要表演区最好成12m×14m的扁方形。再加中远景及网幕区3m,天幕及幻灯区约4m,总起来的深度约需21m。话剧——一般小而扁.约6m(深)×11m(宽)。因此18m深的舞台演出一般话剧和歌舞剧也都能适应。京剧、地方剧——一般布景很简单甚至没有布景,只有几张座椅,故表演区较小,即使是武打戏和某些现代戏,一般有10m左右的表演区深度也够了。因此舞台总深度就只需15m左右。根据上述分析,舞台深度建议如下:特大型舞台—21m~24m。大型舞台—19m~21m。中型舞台一15m~18m。小型舞台—12m~15m。舞台宽度一般至少作到与观众厅相等。这样对设置侧幕留出天桥占用的宽度并控制合适的台口比例,都能适应。二、台口宽度和高度。台口宽度应大於或等於表演区(大于会有遮挡)。此外要考虑兼放电影时,宽银幕的宽度(一般为11~12,或按放映距离的1/(2.2~2.5)估计),以及台口本身合适的高宽比例。宽度——我国一般新建的中小型剧院台口宽12m~14m,过大反而造成演出困难。为适应大型歌舞演出,大型剧院的台口需加大至16m,同时设置假台口(图2—3)来调正宽度,以适应一般演出的需要。台口高度——首先与布景高度有关,其次要考虑电影银幕高度和台口本身比倒。有楼座的观众厅还要保证楼座观众至少能看到天幕背景高度的2/3以上。布景一般最高6m~7m。银幕宽度一般小于6m。故台口通常做到6m~8m,这与一般台口宽度也能保持比较合适的比例。但对于有杂技演出要求的舞台,其台口高一般要加大到8m以上,以保证某些高空节目的演出。三、舞台高度舞台高度是指舞台面至棚顶(又称葡萄架)或顶部工作天桥底面之间的高度(图2—5a)。舞台面一般比观众厅前排地坪高1m左右。由舞台面至棚顶高度(H)主要根据悬挂布景需要的高度和遮挡观众视线的要求确定,由於台口高度一般已综合考虑了最大景片的高度,故舞台高一般按2倍台口高+1~2m。四,台唇是指舞台自大幕线向观众厅延伸的部分。以往它的作用主要供演出前报幕或讲话用,故尺寸都不大。一般为1.5m~2m。成直线或弧形(见图2—9)。近年来趋於把舞台向观众厅延伸。使观和演更接近,克服箱形舞台镜框台口的缺点。因此台唇有加大趋势。随着台唇的扩大,面光问题也得到相应解决,否则将使它的作用受到限制。台唇两端通常设宽1米左右的梯段,供观众厅与台上交通联系。第二节乐池乐池主要供有乐队伴奏或合唱队伴唱的歌舞剧使用。乐池首先要有足够的面积和合适的长宽比例,其次要注意剖面的开口宽度和池深。乐池面积取决于经常演出的乐队和合唱队的类型和规模:一般小型剧场——35~40㎡.大、中型综合性演出剧场——55~60㎡大型歌舞剧场——75~80㎡.一般民族乐队规模、人数都比管弦乐队少.乐池面积有40—60㎡就足够了。乐池开口宽度直接影响前排观众的视距,乐队的音响效果和指挥工作。开口宽对出声有利,但势必加大观演距离,减少观众席位。乐池过于窄长不仅音响分散,指挥也不便照顾。故一般合适的长宽比4:1左右。乐池深度从观众前横过道地坪算起,一般为-1.1—1.2m。加上舞台面的台高,能保证台唇下的净空达到1.9m,以满足低音提琴手操作活动要求。必要时也可以做成台阶式(图2—10a,b)以加大台唇下净空。乐池不能过浅,否则乐队的演奏活动过分暴露会分散观众看剧的注意力。乐池后墙一般作反声面。为了出声好,一般做成向后倾斜(图2—10c)并避免在墙上开门或通风口。乐池栏杆有透空的和实心的两种,前者适用于半开敞乐池,后君适用于开敞的乐池。目前为充分利用乐池,扩大舞台前伸部分,一般利用乐池栏杆矮墙架设活动盖板。有的作为可升降的乐池地面和可装卸的栏杆,供必要时扩大观众席或上升至舞台面作为伸出式舞台使用。第三节舞台灯光设置对建筑的要求舞台灯光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它们几乎分布在舞台表演区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其中与建筑布置关系最密切的要数面光,耳光,天幕灯光以及灯光控制室。下面分别加以说明:—、面光——是负责舞台表演区前半部的正面灯光(后部由台口内面光照射)。它设置的位置不仅要考虑投射角合适(见图2—11),而且投射距离也不能太远。一般宜使用面光投射到台口附近演员脸部的角度≤45°。角度过大会影响演员视觉和表情,特别对于有帽饰的演员脸部就会产生过大的阴影。面光灯槽的开口高度,中小剧院为0.8~1m,大型为1.2m。开口安装铁丝护网以求安全。面光的安装,操作,维修都需要有工作马道。一般宽0.9m。灯具挂在马道一侧栏杆上或放在它的地板上。工作人员设工作楼梯上去以便调正灯光角度,换颜色片或进行追光等(图2—13)。以往为了观感,面光灯槽都是暗装的。这种处理对音响不利,目前的趋向是采用半开敞的方式甚至全部露旷,利用反声板或透声的办法来改善声学效果(图2—14)。二、耳光耳光位置在观众厅前两侧斜角处。要求能照射到舞台表演区的2/3深度或者其光圈中心能照射到舞台表演区离大幕6m的中轴线上(图2—15)。耳光同样有投射角度和距离的问题。一般水平投射角应≥30°,其光束不应受台口边框遮挡(应离开20厘米)。垂直投射角应在35°~50°之间。角度过平,会使演员影子落到中景景片上。为此,第一层耳光室地面一般应高出舞台面2.2m。灯具则挂在离舞台面3.5m以上高度。设多层耳光时,每层耳光灯室高度为2m~2.2m。内设专用工作楼梯。耳光室的开口宽,当装一排灯时,应为0.8m~1m。如并设两排灯,开口需1.2m~1.5m。为了安全,开口同样要设铁丝网。三、天幕灯光天幕顶排灯一般装在最后一道檐幕后的灯光吊杆上,距天幕3~4m。也有作成灯光天桥形式,可以调正高度并便於工作人员上去操作(见图2—17)。地排灯的设置有两种方式。1,用灯光地槽。槽深约1.5m。宽2~3m。工作人员可以下去操作或桥修而不影响演出进行中观众的视线,但圈定式的灯光槽不够灵活(如要变化表演区深度或某些剧团要求特定的灯光投射距离和角度时,往往不适应)。2,一般剧场常用的灯光挡板或利用远景区的硬景片兼作挡板。地槽灯放在挡板后的舞台面上。这样比较简便,也有调正的灵活性。比较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可升降的灯光槽,既能调节投光角度且不影响舞台的灵活使用。四、灯光控制室它的位置应能清楚看见舞台曲整个场面和备种灯光的实际青况,要与舞台有方便的联系并能同时看到观众厅的情况。此外它的电负荷大,应当靠近变、配电源并保证室内干燥、通风以免发生漏电等安全问题。灯光控制室的位置大致有两种:一是设在舞台下一侧(一般在上场口一侧)并在大幕线的位置设管理人员瞭望孔(图2—18,位置1)。观察口平面尺寸一般为0.8m—1.2m,高0.18m,挡板作成活动的,不用时可以放平。另一位置是议在耳光室并向舞台内挑出瞭望平台。这一位置联系工作还算方便,但观察舞台情况将受景片和幕布遮挡,不够理想,因此适用於地下水位高和潮湿的地区。除上述两种位置外,目前国外还采用把灯光控制室设在观众厅后部(图2一18位置3)。五、其它灯光。(1)脚光—设在台唇前沿的灯槽内(图2-19),供演出时的辅助灯光及闭幕时的大幕照明。灯槽上设活动木盖板以便不用时保持与舞台齐平。(2)台口内侧面光及梯子光—台口内侧面光固定在台口内天桥上或假台口上)。梯子光固定在台口内两侧悬挂的梯子形铁架上(或假台口侧框上)。它们是面光与耳光的补充,照射表演区的后半部(见图2-11)。(3)天桥侧光—一般设在第一层侧天桥栏杆上,投射角为30°~45°,作为表演区的正侧光。如果侧天桥较高,投射角过陡时,需另用铁架固定。此时,灯具高度应不低于侧台的高度,以防大景片迁换时碰撞灯具。(4)顶光—它一般装在灯光吊杆上(或灯光渡桥上),作为舞台上部的光源。沿舞台深度方向一般要设4~6道,悬挂在每道檐幕后面。(见图2-11)第四节舞台设备一、栅顶它是舞台上空条形搁栅工作平台,由密排的木枋构成,一般称为葡萄架(见图2-21)。木枋间隔约4厘米,以便穿过钢丝绳或麻绳也为了工作人员能观察下部情况并便于舞台的通风排气。由于工作人员要在栅顶上安装或维修吊杆滑沦系统,故其上部空间应≥1.8m。二、吊杆其悬挂各种幕布、景片、灯具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