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及其前沿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讲座:心灵哲学及其前沿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用语,即形而上学,为后来所说的哲学。他把知识分成理论科学、实践科学(指政治学、伦理学和理财学)及创作科学(指各种工艺技术及音乐、医学等)。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第二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数学。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胡塞尔的《第一哲学》一、心灵哲学概况1.何谓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是在哲学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的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抖。PhilosophyofMind。在西文中,除了以心灵哲学这样的术语表示对心理现象作哲学探讨的这门分支以外,还有称之为哲学心理学(PhilosophicalPsychology)和心理学哲学(PhilosophyofPsychology)的。这两个概念与“心灵哲学”一词大同小异。(1)学科基础心灵学spirituality定义:心灵学是研究人类生活中发生的超出常规,而又不能用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一些精神现象的学科,又称心灵研究。心灵学于19世纪后期首先在英国和美国出现,此后曾在欧洲风行一时。自20世纪30年代起普遍称其为“超心理学”。主要观点:人类具有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可以不通过正常的感官渠道而感知世界。研究对象:一类是有关生物体在认识上的超常现象,即“超感官知觉”;另一类是生物体不经物理媒介而作用于物质的现象,即“心灵施动”。1848年,美国的MargaretFox和其妹妹的心灵感应的事例就是现代唯灵论的一次实践实例.灵魂交流现象的早期支持者包括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美国新闻工作者赫莱斯.格里利,英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廉.克鲁克斯等。心理学哲学(2)心灵哲学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方向物理主义,他们肯定只有身体和行为才是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等东西都是由物理性质的身体所形成,如大脑的电子脉冲,肌肉的化学反应等物理现象会形成我们各种思考和情感反应。总之,所谓一个人就是大脑加身体加神经系统。理想主义(或译「观念论」)肯定精神多于物质,由于我们所见的物质、身体、他人的身体、和一切经验到的,都可能是假的,因为都是经由我们的心灵所反映给我们知道的。*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的怀疑论,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都不一定是真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我思故我在」才是最真实的。这才是哲学的起点。巴克莱——英国大主教、洛克思想继承人*莱布尼兹:单子论。真正是理想主义者。巴克莱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在心灵上存在的。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2.心灵哲学的特征与内容2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心灵哲学形成了它的一些具有独特的提问方式和意蕴的、相对稳定的问题和问题域。(1)本体论问题——心身或心物问题,即心理的东西()的本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关系问题。具体地说,它包含这样一些子问题:●人有没有“心”(mind),有没有民众心理学所说相信、愿望、思维、情绪、意志等?●如果有,它们的结构、形态和本质是什么?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现象,还是可还原为物理实在、现象的东西?●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之间是什么关系?能否相互作用?如果能,怎样相互作用?●心灵、心理的东西在肉体死亡之后能否续存?(2)认识论问题,有两个特别令人困惑的子问题。①他心知问题②内省与自我意识问题(3)语义学问题,即日常心理概念的意义问题。(4)心理现象学问题,即诸心理现象的分类、表现形式与本质问题。(5)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问题。3.心灵认知范式的三次转换库恩提出“范式”概念这里所谓范式(paradigm)是指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里,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其研究。因此,范式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本体论上讲,在每一个范式内,人们拥有共同的、基本的信念、价值。二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他们会利用同一理论模型或说明框架去解决问题。就心灵认知来讲,自近代以来,一共发生三次范式转换,即笛卡儿范式、行为主义范式、公开理论范式。(1)笛卡尔范式(2)行为主义范式(3)公开理论范式*笛卡尔范式虽然不能合理解释他心知问题,但较好地解决了自我认知问题。——心灵是私密的。*行为主义范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他心知问题,但又不能解释自我认知的一些特性。——心灵是公开的。于是人们渴望能有一种新的范式可以集二者之长,公开理论范式于是应运而生。其倡导者有维特根斯坦、赖尔、戴维森、赖特等人,其主要观点是: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新知识,而是澄清问题,这主要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进行的。经过分析,他们否认了实体的心的存在,认为世界是一元的,但我们却可以以物理、精神的两套语言去描述它。由于两者意义不同,因而不能互译。K·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波普认为: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是多次进化的产物,其性质多种多样,但这不妨碍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或“世界l”即物理世界“第二世界”或“世界2”即主观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或“世界3,是客观精神世界的实在,包括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人脑以外的物质基质如书本、声波、磁带、建筑物、绘画、雕塑、石窟等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储存于人脑记忆沟回中的概念、知识等。记亿中的信息之所以也算世界3,是因为主观精神编码于特殊的物质即人脑之中,三是“潜在的世界3对象”或“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即未被人们发现或认识的、潜在地存在的“世界3”。3二、心灵哲学的前沿问题(一)心灵哲学基本问题:身心关系论原始形态: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在原始社会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它通常被称之为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灵魂”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继续被一些人所使用)。迷茫形态:多元取向——受二元论影响随着人们对心理现象和物质属性的认识的扩展,心身问题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1)心理现象与精神实体的关系问题,即心理现象与支撑它们的基质(精神实体)的关系问题;(2)人的物质属性与物质实体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物质属性与支撑它们的基质的关系问题。(3)心理现象、属性与物理现象、属性关系问题(4)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关系问题明朗形态:心理与生理或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随着认识德深化和发展,灵魂之类的神秘观念逐渐被淘汰,到了18世纪以后,心身问题更多地是以心理与生理或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等浓缩而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形态:心脑关系问题20世纪以后,脑科学等自然科学前沿科学向人们暴露了关于大脑这一“黑箱”的较多的秘密。加之人们日益清楚地意识到心身问题的焦点在大脑,身问题研究的范围就主要集中到脑问题上来了。1.一元论(物理主义)持分析行为主义立场的主要是赖尔、维特根斯坦和马尔科姆等。下面分别予以简要的分析。观点:心理的概念可分析为关于行为的概念分析行为主义主要内容是批判二元论作为实体的心灵及其活动之类是语言的误用是人杜撰、虚构出来的,而不是真实存在的。2.二元论(1)实体二元论笛卡尔(2)属性二元论这种形式的二元论不同于前述实体二元论的地方在于:它否认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否认有两种二元异质、互不相干的实体,只承认一种实体,那就是物质实体的存在。因此属性二元论有背叛、否定实体二元论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有非物质的、不能还原、归结或等同于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人身上存在着物理和心理这样两种独立的、不能相互归结和还原的二元属性。与此相应心理概念与物理概念、对人的心理学解释和物理学解释也是不能相互归结的,而都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和自主性。斯特劳森的“人论”。/普特南的功能主义。3.多元论K·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波普认为: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是多次进化的产物,其性质多种多样,但这不妨碍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或“世界l”即物理世界“第二世界”或“世界2”即主观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或“世界3,是客观精神世界的实在,包括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产4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人脑以外的物质基质如书本、声波、磁带、建筑物、绘画、雕塑、石窟等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储存于人脑记忆沟回中的概念、知识等。记亿中的信息之所以也算世界3,是因为主观精神编码于特殊的物质即人脑之中,三是“潜在的世界3对象”或“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即未被人们发现或认识的、潜在地存在的“世界3”。(二)他心知何以可能心灵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就是如何得到关于有意识、有理智的心灵及其内在活动和状态的知识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他心知问题;如果我们相信“我”以外有他心,那么如何予以证明?或者说我们能否认识自己以外的他心、他人的心理活动、状态、过程和事件?如能认识,是怎样认识的?其基础、根据、性质和过程等是什么?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何确定自己以外的某东西——异己的造物、复杂的机器人、有社会能力的计算机或他人——是不是社会的、有感情的、有意识的存在?如何判断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机,它的行为是由不同于真正的心理状态的某种东西引起的?怎样把这种行为与人的行为区别开来?第二,就是所谓的内省与自我意识的问题:有意识的存在怎样得到关于自己的感觉、情感、信念、愿望乃至自我、心灵?如果有心灵的话)等的直接的知识?这种知识如何可能?这种知识有什么价值?这两类问题在古代哲学中就已萌芽,近代的笛卡尔、洛克、休漠等不仅使其明确和具体,而且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以这些认识为基础,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全而的探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许许多多、别具一格的理论。1.民众心理学印证他心知的可能(1)他心知的途径:言语和行为我们由于看到一造物的行为包括他的言语行为,才断定他是有意识的、能思的造物,即是另一个心灵。例如从他人身体的伤害和呻吟中,我们能推断:他处在痛苦中;从微笑或笑声里,我们能推断:他很兴奋;从对环境的复杂的、适当的处理,我们可以推断:他有什么愿望、意图和信念;从这样和那样的事实特别是言语活动,我们可推论造物所具有的理智能力。(2)他心知的模式:解释和预言这种常见的说明他心存在、推断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过程和事件的模式就是民众心理学的模式。它由一些说明行为的理由、预言行为的根据的原则所构成,亦即有一原则网络。这些原则把心理状态相互联系起来,把心理状态与环境、与行为联系起来。这种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有一特点,即为大多数人所特有,是他们解释和预言人类的行为的工具。但有什么理由相信它对不可观察的状态和性质的说明与预言呢?与相信其他理论的理由相同:它的解释和预言常常是成功的。(3)他心知的依据:心灵与行为的对应关系哲学是注定要超越常识的。一当我们反思民众心理学的常识说明模式时,特别是当我们问:有什么根据和论证可以证明上面所说纳那类推论时,问题就出现了。从某类行为的发生推理某类隐藏的心理状态的发生。这就是假定:在它们之间有普遍的、一一对应的联系,亦即肯定了这种形式的联系:“如果B类行为由任何造物做出了,那么在通常情况下,S类心理状态就发生了。”这种关于心理行为的联系的概括具有下述经验概括的标准形式:“如果雷一样的声音出现了,那么在天空的某处通常就有闪电出现。”其证明也是相同的:即根据过去经验到的现象的有规则的联系。2.他心知的怀疑论和唯我论5(1)行为不等于心灵但是一个人在自己身上所经验到的心理一行为联系怎么能证明也适用于他人呢?一个人所能观察到的他人身上的联系仅只是联系的一半,即身体的行为,而心理状态是不可能为他人观察到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能得到所需的经验根据。雷声与闪电都是可经验到的,因而推理的有效性可以诉诸经验予以证明,而这里无法得到这样的证明,因为对他人,我们只知道他的行为,而不知道他的内在心理状态。因此从经验上说,人们没有可靠的根据去证明从行为到心理状态的推论,即没有办法证明根据行为所推论出的关于他心的状态的知识的合理性,也可以说没有确实可靠的理由相信他人也有心理状态?(2)行为不对应心灵另外,民众心理学承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