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年龄指11-12岁至15-16岁。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也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青春发育期生理迅速变化是由激素分泌量快速决定的。可区分为整个身体的加速成长和性成熟两方面。一、生理发育加速(熟悉)(一)身体成长加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第二加速期。1.身高快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3-5CM,最高10-12厘米。2.体重迅速增加。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人重要标志。平均每年增长达4.5-5.5公斤。(二)生理机能发育加速。体貌特征接近成人。(三)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标志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1、性器官发育青春期前慢后快。2、第二性征的出现也称副性征,它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女性乳房发育、体毛、臀大,男性胡须、喉结、体毛等。3、性功能成熟女性月经初潮出现,10-16岁,平均年龄13岁左右,但到18岁方达成熟水平。男性首次遗精12-18岁,平均年龄约14-15.岁。约4-5年后才真正发育成熟。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主要表现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和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化两方面。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掌握)(一)心理生物性紊乱,生理系统不平衡导致各种疾病出现,并对症状过于关注,导致紧张和焦虑,并影响学习和健康。(二)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较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燥狂症等。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掌握)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仍处于半成熟状态)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既想摆脱,又期望成人理解、支持和保护。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乐于和同龄人沟通)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少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掌握)(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初中阶段是一生中最高(11.04),记忆广度属短时记忆。(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峰,到十七八岁有下降现象。2011.1165记忆广度达到巅峰是在个体的()P259-3C(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期二、思维的发展(掌握)少年期思维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属于逻辑思维2010.1149、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D259-3(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其一,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用言语表述的命题的逻辑关系,并能够依据逻辑关系对命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二,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少年期儿童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出问题的结论。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然后运用演译推理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皮亚杰用钟摆实验证实了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具备假设演绎推理能力。(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的发展抽象逻辑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初一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高二推理能力基本成熟。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初一、初三和高二掌握逻辑法则的能力随年级而提高,高二时趋于成熟。三个年级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存在不平衡性,排中律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2011.0599、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AC259-3(A)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建设(B)能够进行辩证思维(C)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D)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掌握)(一)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婴儿期是第一飞跃生理发育和性成熟的急速变化使儿童产生惶惑的感受,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向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再次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把自己想象成独特的自我)4、有很强的自尊心二、情绪的变化(掌握)(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早期负性情绪多,稳定性差,后期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趋缓。(二)情绪变化特点:1、烦恼增多(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2)为在同伴集体中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2011.05101、青春期情绪变化的特点包括(BD)262-3(A)强度高(B)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C)速度快(D)青春期躁动2011.1193少年期的情绪变化特点包括()。P262-3BCD(A)关注异性(B)孤独感、压抑感增强(C)烦恼增多(D)情绪容易波动,难以自控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掌握)“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幼儿期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识的现象。皮亚杰是在儿童的认知领域发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不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的自我意识领域发现的。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的关注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和“假象观众”两个概念来表达。(一)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不同。(二)、假想观众: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关注他,都是他的观众,他自我欣赏,便以为别人也在欣赏他,他自感不足,以为别人也对他没有好感等。少年期是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的转折期,故而同时有这两种发展趋向的特点,是动态变化过程的过渡形象。2011.1194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AC)等概念来表征。P263-3(A)独特自我(B)重要他人(C)假想观众(D)内在自我四、第二逆反期:(3-4岁第一反抗期)(掌握)(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3.观念上的碰撞,拒绝做“被教育者”的角色。(二)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但也有迁移性,某人或某集团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也会排斥和否定该人或该集团的行为。(三)反抗形式第一,外显行为的激烈抵抗。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1、.逆反期的年龄阶段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在10-11至15-16,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其一,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其二,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有“长大感”,第二期有“成人感”。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控制,但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多是力不所及的。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平等和精神及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要求,是必经的发展性需要。(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父母的认识、理解和引导最为重要,最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应注意的问题如下: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正常发展现象,有划时代的意义。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不能被动应付,应积极应对。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现实”。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正视儿童“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诉求。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所表现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张文新)主要表现为成瘾行为、内部心理失调和外部环境关系失调。一、网络游戏成瘾(熟悉)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又被称为依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第一、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第二、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第三、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第四、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初期,会出现精神依赖。中期,出现躯体依赖。再后,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三)造成青少上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互动、匿名、娱乐等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自制力差、自我保护、心理抵御能力差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更易染上网瘾。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熟悉)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表现有: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与现实脱离。发病先兆表现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导致原因主要有:1、是遗传因素的效应,是遗传易感性。2、是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与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3、是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对性的妄想,也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自杀倾向(熟悉)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自杀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16-24岁自杀成功率高于15岁以下。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向,女性高于男性,但自杀成功率男性高于女性。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1、心理障碍自杀者中90%都有心理障碍,尤以抑郁最为常见。2、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好、离异,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暴力等。3、学校强大的压力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问题:情感问题、违法犯罪后的恐惧,社会的排斥等。(三)自杀倾向的先兆:情绪抑郁,梳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财物送人,言语暗示等。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熟悉)(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呈更加严重趋势,特点表现为:第一,犯罪率增加。年增加率超过5%.第二,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第三,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趋势。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上,社会中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犯罪主体。(二)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怕被同伴排斥,怕被集体拒绝而犯罪。)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的因素。青春发育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自控力差,易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