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一部分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观《纲要》指出:“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身心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理念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幼儿园不仅要依靠健康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和心理生活环境,如:园内幼儿洗手池旁的洗手图示、进餐时播放的轻音乐,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等。其次,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各领域教育的融合。参与幼儿教育的每一位人员(园长、保教人员、后勤人员、家长、社会保障服务人员)都应切实负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幼儿的健康需要以上所有人员共同为孩子搭起安全、温暖、轻松、能得到支持的身心发展环境。社会及园方的管理人员应首先为保教人员创设尊重、理解、接纳、关爱以及支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保教人员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提升爱心,增强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幼儿健康意味着幼儿持续的正常发展。幼儿健康意味着每个幼儿的平等的普遍发展。幼儿的身心保健既是个人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后者的责任更加重大。健康具有自我促进的功能,一个健康的儿童应该是一个关心并积极参与到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活动中去的儿童。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类别幼儿园体育活动幼儿营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常规与安全教育活动幼儿性教育活动如何衡量幼儿的健康?幼儿的生理健康是指幼儿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良好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身心和谐保护与锻炼并重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核心目标)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幼儿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而展开的。《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表1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领域子领域目标健康身心状况1.具有健康的体态2.情绪安定愉快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动作发展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二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明确的指导思想(例:如何让幼儿快乐进餐?)2、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例:健康教育就是“上健康课”吗?)幼儿园的健康教学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一日生活中渗透具体环节实施、根据教学计划或主题活动实施、结合特定教育内容实施3、适宜的教育方法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幼儿健康行为养成中,动作技能的练习与来自生活的感知体验是最基本的方法。健康领域课程的特点:细微而和谐健康领域研究重点:幼儿一日生活环节、身心健康活动、体育活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指导,注重“健康课”(如:低头画画)教师的健康教育行为和理念不一致(如:喂饭)重视体育活动,忽视其他类别的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卫生教育、营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家庭教育中健康教育的理念缺乏(如:户外活动时间不要太长)第三部分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1、以幼儿身体素质为导向,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能力。现代体育运动理论中,把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分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科学的身体素质锻炼是保证他们获得健康优秀的身体素质的前提条件。2、以基本动作为主的体育活动基本动作练习主要指走、跑、跳、爬、投掷、钻、平衡、攀登等动作。3、以心理负荷为主的体育活动明确动作本身对心理负荷的价值重视活动过程对幼儿精神体验的提升考虑活动器材和准备活动的特殊要求心理负荷为主的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结合户外活动体育区域创设开展。关键词:挑战、体验思考的问题备课是先备幼儿还是备教师?光有快乐够吗?光有兴趣够吗?一次活动能达成健康发展的全目标吗?一次体育活动的目标指向什么?幼儿探索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反思传统幼儿体育活动存在的弊端强调了动作练习,忽视了幼儿“玩”的天性强调了体育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幼儿愉悦情感的满足强调了幼儿模仿性学习,忽视了幼儿的自主体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强调了集体活动,忽视了个别、小组的活动备课的前提是我们准备让幼儿干什么,所以,备课首先不是为自己确定行动步骤,而是为幼儿确定行动步骤,在为幼儿规划“学”的同时规划自己的“教”。孩子如何学习?幼儿体育教学应强调幼儿情感、社会性以及创造性发展的状况。让幼儿不断地获得“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是深层次的心理快乐和成功感。快乐的享受应该存在与幼儿的整个年龄段之中。以基本动作为主的体育活动设计应切合年龄特点小班幼儿重在走、跑动作以及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呼吸机能方面的发展。中班幼儿重在变速跑、双脚跳、上下爬动作以及协调能力、运动节奏感、心肺机能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重在单脚跨跳、投掷、翻越动作以及速度、灵敏度、力量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安排各年龄班基本动作练习内容和要求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在全面练习基本动作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班的重点动作开展活动。三岁幼儿应侧重进行走、跑、平衡等练习以及四肢协调能力等的锻炼。四岁幼儿应重点进行变速走、变速跑、双脚跳、单脚连跳等练习以及动作的稳定性、身体协调能力、呼吸机能等的锻炼。五岁幼儿应重点进行左右脚单脚连续跳、投远投准、跳跃障碍、爬越障碍等练习以及速度、力量、躲闪能力、综合运动能力等的锻炼。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结构设计特点早操:突出保健体育游戏:突出娱乐性体育教学活动:突出技能学习与身心锻炼户外锻炼:突出锻炼共同目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增强抵抗力早操环节小班:操前活动——基本体操——音乐游戏中班:队列练习——基本体操——动作练习——音乐游戏大班:热身活动——基本体操——素质锻炼——放松活动体育游戏组织的基本要素和年龄段特点包括徒手游戏、运动器械游戏。具有简单、自发、自由、多变的特点。三要素:运动、游戏、指导作用及类型:身心娱乐、动作发展、一物多玩、锻炼健身。体育游戏的结构热身——身体运动游戏——放松与总结运动量安排:小——大——小心跳、呼吸频率体现:稳定——激烈——稳定注意:游戏前必须有一个身心预热、准备、协调的过程;在大运动量、情绪激烈的运动后,一定要有一个身心放松的过程,以免因运动系统、心肺系统长期的不规律活动而造成身体的损伤。教师在安排不同年龄班体育游戏时,既要做到各类游戏都有,也要做到有所侧重,各年龄班四类体育游戏的比例分配要有不同。小班:因其动作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走路不稳、方向摇摆、动作迟缓,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比较被动。所以,身心娱乐类和动作发展类体育游戏的比例要稍高。中班: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逐渐喜欢上了体育活动,也掌握了一些运动器材的简单玩法,但在动作发展方面还存在节奏感差、动作变化的灵活性弱、动作速度与力量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减少身心娱乐类游戏,增加一物多玩类游戏的比例,并加大体育游戏的运动量,促进中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大班:已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身体动作、生理机能、运动能力也有明显发展,但是他们在不同动作的组合、不同运动之间的转换、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以及运动的节奏感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大班阶段要突出多人或分组式的一物多玩类游戏,加强肢体动作的多样化练习,在运动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有力、灵活、协调,使身体动作、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上升到更高水平。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身心准备部分——运动技能学习、巩固部分——身心放松部分问题: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构、对专门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和重点理解不透,多按“准备部分做早操,基本部分玩游戏,放松部分拍肢体”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游戏的区别活动的计划及运动密度与强度的控制体育游戏:肢体动作练习比较关注其趣味性和多变性;体育教学活动:肢体动作练习比较注重其有一定密度和强度的重复性过程,只有当动作的频率、速率、密度、强度适宜,幼儿才可能掌握运动技能、改善生理机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户外锻炼的组织策略晨间、下午等其他时间的户外锻炼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户外场地上进行的运动。根据场地的差异,综合考虑安全性、大小、项目安排、休息区的提供以及规则的支持等。第四部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指导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分组、全体、个别)活动程序的处理1、处理好热身环节和结束环节2、处理好活动的重点与难点结构新入职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注意事项1、教育目标制定的适宜性不够2、对幼儿的表现和问题关注不够3、重点、难点无法突破4、材料的提供有待斟酌5、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6、活动密度和活动强度欠缺有机结合运动负荷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活动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生理指标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大小,一般认为,120次∕分以下的运动量为小;120—150次∕分的运动量为中等;150—180次∕分或超过180次∕分的运动量为大。幼儿园体育活动平时心率在130—160次∕分为宜。(根据活动环节来观察)运动密度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公式:运动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活动的总时间×100﹪.活动的密度越大,表明活动量相对越大。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越长,其活动量就相对较大。每次活动全过程中,幼儿活动的时间占整个活动时间的比例为50﹪—70﹪左右较为适宜,但是,活动密度只有结合活动的负荷和时间才有意义。如何把握强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体现个体差异原则季节性原则年龄段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互运用在调节幼儿运动量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教学中的两大组成部分。案例:小班体育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设计意图高高低低的平衡木是我们幼儿园自主设计和制作的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器材,同时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材料,很多幼儿园里也都有相似的平衡木等材料,我发现这些材料能够充分锻炼孩子的体能和平衡能力,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动作发展的目标,要鼓励幼儿经常进行有利于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和发展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的活动,于是活动中通过平衡木的组合和变化自然创设出难度不同的情景来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体验挑战成功后的喜悦,并结合简短富有情趣的民间儿歌《小老鼠上灯台》的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1、大胆从高处往下跳,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锻炼身体的平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