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代导演群体•二、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义•三、第四代导演的三种类型片•四、第四代导演中女性导演的创作•五、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特色一、第四代导演群体•第四代导演”大多是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上海电影学校及各电影厂自己培养的电影人),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长期给老导演当助手,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代表人物有谢飞、吴贻弓、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健中、吴天明等。•谢飞,原籍湖南宁乡,1942年出生于延安。父亲是老革命家谢觉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导演系主任,1985年任副院长,同年被选为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曾与郑洞天合导《向导》,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我们的田野》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1986年与乌兰合导《湘女萧萧》,1988年获法国第四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第二十六届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1989年导演的影片《本命年》,获1990年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3年,《香魂女》获得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5年执导了抒情诗电影《黑骏马》。•2000年执导反映西藏风情影片《益西卓玛》。•吴贻弓,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历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厂长,上海市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协会主席。•导演的影片《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城南旧事》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阙里人家》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吴天明,祖籍山东,生于陕西三原。1960年考入西影演员培训班,197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1979年联合导演的《生活的颤音》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本人获青年优秀创作奖。•1982年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获该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四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1984年执导的《人生》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及最佳女主角奖。•1987年执导的《老井》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奖及十部优秀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等四项奖、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东西方中心奖提名、1988年第11届意大利大萨尔索国际电影电视节一等奖、第八届香港十大华语片奖等。•1995年拍摄描写川剧艺人生活的《变脸》。•黄健中,祖籍福建晋江,生于印度尼西亚。1960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曾任场记、副导演、导演。•他的作品《小花》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龙年警官》获第14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过年》获第15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大奖及最佳女演员奖、台湾中时晚报大陆电影推荐奖;•《如意》获新时期人道主义优秀影片奖;•《良家妇女》获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评委奖、第18届西班牙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印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该片在国际电影节先后获八项奖。•除导演外,发表了多篇电影理论、评论文章。•丁荫楠,1938年生于天津,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春雨潇潇》获国家青年创作奖,•《逆光》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孙中山》获“政府奖”、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及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文汇报》十年最佳故事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周恩来》获“政府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及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及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化妆奖、上海十佳影片最佳故事片奖、广西“振兴文艺”铜鼓奖、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等。•郑洞天,河南罗山人,生于重庆。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等职。•1981年导演的《邻居》为其代表作之一,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提名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参展伦敦、香港国际电影节。•1986年的《鸳鸯楼》参展伦敦国际电影节。1991年的《人之初》获童牛奖最佳影片奖、评委会导演奖。•1998年《故园秋色》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0年《刘天华》,获金鸡奖最佳录音奖•2003年《台湾往事》获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一名和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导演《郑培民》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出版《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等专著,发表电影评论和论文若干。二、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义•第四代导演是中国电影改革工作的见证者和开拓者,他们的艺术生命被“文革”耽误而在新时期得到了激扬。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在理论界引入的巴赞、克拉考尔电影纪实美学的导引下,以《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理论宣言,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影片为最初的代表作,首先开始了电影创作形式的探索,丰富了我国的电影语言。•在关于“戏剧电影”的论争中,掀起了张扬纪实美学的新潮,推出了《沙鸥》、《邻居》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电影。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中国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三、第四代导演的三种类型片•一)诗电影:吴贻弓《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胡炳榴《乡情》《乡音》《乡民》等;•二)中国西部片:吴天明《老井》颜学恕《野山》等;•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翟俊杰、杨光远《血战台儿庄》丁荫楠《孙中山》等。•《巴山夜雨》以诗意盎然的画面描叙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编导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揭示出不在场的异己力量强大到无所不在而又必然消亡的时代走向。•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氛围中,带着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展现了老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图景。•在电影结构上,影片选择了小说中三个基本上互不关联的故事联缀起来,以小主人公主观感受作为贯穿的心理情绪线索。在中国电影结构中,可谓别开蹊径。•在电影语言探索上,一是运用诗歌音乐中的叠句,重复与变奏。二是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胡炳榴导演在《乡音》中出色地运用视觉造型,尤其是音响造型构成的山区环境氛围及时代变革的脚步声,很见独到。《乡音》《乡民》•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从文化历史的宏观视角和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表现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我搏斗的广阔生活场景,从而展现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演进变化及发展趋势。•《老井》是一部沉甸甸的现实主义力作,同时在纪实层面上升华出象征层面。•颜学恕导演的《野山》不仅剧作结构、人物塑造方面突破了传统,在电影语言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构图,戏剧性用光和演员的模式化表演,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质朴、自然,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血战台儿庄》《孙中山》四、第四代导演中女导演的创作•一、对女性青少年形象的关注,对她们在成长中心理状态的细腻把握。张暖忻《沙鸥》陆小雅《红衣少女》外,还有史蜀君的《女大学生之死》,王君正的《山林中的第一个女人》等。•二、以女性的艺术敏感捕捉生活中的诗情。张暖忻的《青春祭》、王好为的《哦,香雪》等。•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呈现女性生存之痛与生命之歌。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张暖忻,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呼和浩特。195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与李陀合写论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电影剧本《李四光》。•1981年自编自导处女作《沙鸥》,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她本人获1981年第三届金鸡奖导演特别奖。•《青春祭》获香港国际电影节1985年十大华语片奖和法国赛特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被认为是新时期中青年导演中的重要代表人物。•1985年赴法国进修一年。回国后在中法合拍的《花轿泪》(闺阁情怨)中任中方导演。1988~1990年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艺术室主任,执导《北京,你早》获1989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香港国际电影节十大华语片奖。199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95年5月28日患癌症逝世。•黄蜀芹,黄佐临之女,原藉广东,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场记、助理导演、导演。曾在《天云山传奇》、《啊,摇篮》中任执行副导演,•独立导演的影片《青春万岁》获苏联1984年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童年的朋友》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人鬼情》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五届巴西国际影视录像节电影大奖--金鸟奖、法国1989年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执导的电视剧《围城》获1991年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全国电影厂优秀影视片评比一等奖。•王好为,祖籍山东淮坊,生于重庆。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联合导演的影片有《海霞》、《海上明珠》。1979年开始独立执导。作品取材广泛、清新、幽默,富有情趣和诗意。•其中《瞧这一家子》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潜网》获1981西班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迷人的乐队》获1985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及金鸡奖特别奖;•《哦,香雪》获1989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少年影片艺术大奖--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中心奖及童牛奖艺术成就特别奖。•她本人曾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文汇报举办的新时期十年导演荣誉奖。她曾带所拍摄影片多次出访和参加电影节,并在《电影艺术》、《文艺研究》、《电影导演的探索》等理论性书刊上发表过多篇艺术论文。•陆小雅,1941年出生于湖南沅陵,原籍湖南武冈。9岁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刘胡兰》中扮演少年刘胡兰,从此成了电影迷。1978年到峨影任导演,与人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飞向未来》。•1980年,陆小雅与丛连文合作,拍摄故事片《法庭内外》,于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陆小雅第一次独立执导了影片《红衣少女》获得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陆小雅在中国电影界崛起的女导演群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成功者。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广春兰,原籍新疆伊宁,锡伯族,1940年出生在甘肃兰州,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1年任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是中国影协新疆分会副主席,其作品具有鲜明、独特的新疆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广春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实践,用自己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不当演员的姑娘》等前三部影片中,她展示出新疆人明快、轻松、幽默的性格,在《神秘的驼队》等影片中展示了新疆特有的传奇式的浪漫和神秘情绪,广春兰力图把神秘,悲壮和浪漫融为一体。•从《神秘的驼队》《美人之死》中可以看出她刻意追求影片的传奇性,她把“艺术—娱乐—观众”看成统一整体。•张暖忻的《沙鸥》(1981年)通过一位优秀的女排运动员的奋斗历程,表现了经过“文革”一代青年的人生旅程及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该片选用非职业演员担任主角,没有矫饰、造作的痕迹,朴素、生动、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它以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构筑银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轻情节,重人物轻事件,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寻找和发现电影艺术表现生活的新能力。•《红衣少女》中的花季少女安然,纯真坦诚,追求一种弃绝虚伪与谎言的理想人生。•影片摒弃了戏剧架构,采用重感情、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散文式的结构,使傣族生活呈现一种质朴自然的流动形式,更像一首抒情诗。•王好为导演的《哦,香雪》:第一列火车闯进沉睡的山沟,少女情怀与山区秋色绚丽交响,像一首回荡着时代足音的散文诗。•《人鬼情》据戴锦华所说,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女性电影。•讲述了一个社会公认的成功女性的成长故事,但又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