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二○○九年二月目录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二建设任务和内容三投资与资金筹措四设计理念五网络设计六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七监测点设计八建设管理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019年7月,完成了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2019年10月,通过了水利部审查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19年8月,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历时一年200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概算复核12345二建设任务与规模监测设备:包括中心站、总站和监测分站的观测和试验设施与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与传输设备等。信息系统:包括建设数据库和开发应用系统。监测点:包括水土流失观测设施设备。建设规模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1个)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4个)水土流失监测点(738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100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13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75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18个)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1个)实线:一期站点虚线:二期站点三、工程投资与资金筹措2019年:投资计划9000万元,其中中央6000万元,地方3000万元2009年:初步为中央3000万元。工程总投资16149万元中央10682万元地方5467万元投资计划中央50%地方50%中央80%地方20%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海南11个省总站及分站青海/四川/重庆/贵州/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广西11省(区、市)总站及分站中、东部地区73个监测点以及吉林延边、江西九江、河南平顶山等3个分站4个流域监测中心站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站中央全额投资中央30%地方70%北京/天津/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7个省(区、市)总站及分站四、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针对性、兼容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充分吸收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五、网络设计为互联互通的、层次化结构的一个多流向、单汇集的星型广域网络拓扑结构。有1个中央节点、7个流域节点、31个省级节点和175个市级节点网络拓扑结构流域监测中心站设备配置方案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投影机高精度GPS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UPS电源网络防病毒软件高档微机图形工作站笔记本电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采集与输入系统数据传输与安全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数据输出系统传真机网络管理软件省级总站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配置方案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投影机GPS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UPS电源网络防病毒软件高档微机图形工作站笔记本电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采集与输入系统数据传输与安全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数据输出系统传真机防火墙监测分站网络拓扑结构高档微机ADSLInternet扫描仪打印机笔记本电脑...设备配置方案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GPSADSL网络防病毒软件高档微机笔记本电脑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采集与输入系统数据传输与安全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数据输出系统传真机六、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是监测网络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一项可以获得国家长期支持的建设任务。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形式,是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关键。六、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系统开发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开发能够实现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发布一体化的应用系统。构建流域级、省级水土保持数据库,通过水土保持数据共享交换中间件,实现国家-流域-省级水土保持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的快速、高效共享、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促进水土保持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和共享。目标一期工程已构建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库框架,由于需求不同,需要在统一的框架结构下进行流域级、省级数据库的个性化建设。二期工程选择1个流域中心站和1个省监测总站,开展流域级、省级监测数据库示范建设。为构建覆盖全国各级水土保持数据库积累建设经验,提高数据应用价值,打造整个行业顺畅的共享通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决策能力。数据库建设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地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分析与上报系统,水土保持数据共享交换中间件等,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各地以此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一个标准一致、格式统一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开发总体架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地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决策系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和上报系统一期工程已建应用系统流域监测中心站水土保持数据库省监测总站水土保持数据库监测分站监测数据审核系统风力侵蚀监测系统冻融侵蚀监测系统重力侵蚀监测系统混合侵蚀监测系统水力侵蚀监测系统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与运行环境保障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发布系统二期工程应用系统建设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数据库水土保持数据共享交换中间件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省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监测点土壤流失监测系统监测点是监测网络的数据采集终端,承担着定期收集、整(汇)编和提供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监测资料的任务。监测点布设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七、监测场点设计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依托现有监测点和宜利用水文站,建设监测点;和拟建立的全国水土流失抽样调查体系,形成地面定位观测点和抽样调查点一体化的全国水土流失监测体系。目标代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尽量布设在重点防治区集中建设,便于管理注重共享布设原则在全国范围建设738个监测点,其中观测场40个。其中:水文站点255个,利用现有218个,新建265个。建设规模265,35.9%255,34.6%218,29.5%利用站点数量利用水文站新建初步设计中:充分利用目前尚有一定基础的218个水土保持监测点,其主要的建设任务是对落后老化的设备进行予升级改造。按照大流域套中流域,中流域套小流域,小流域套监测点的监测站点布局原则,将分布在大江大河水土流失严重的重点支流的255个控制性水文站,纳入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对于纳入的水文站点,在选择时考虑了站点基本具备径流泥沙观测条件,本次建设内容为:配置必要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对于利用现有的监测站点,根据其现有设施条件,进行设施改造或者增加部分观测设施,配置相应设备仪器。对于新建站点,按照其监测点类型,建设水土流失观测设施,配置相应设备仪器。监测点建设内容土壤侵蚀类型区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风蚀区*冻融区*合计监测点观测场2712981140水蚀监测点791371731021301617654风蚀监测点3301023131重力侵蚀监测点00004004混合侵蚀监测点00104005冻融侵蚀监测点10000034合计851471861121464022738按侵蚀类型区分布监测点布局按侵蚀类型区分布图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风蚀区*冻融区*冻融侵蚀监测点混合侵蚀监测点重力侵蚀监测点风蚀监测点水蚀监测点观测场监测点七大流域分布类型长江黄河珠江松辽海河淮河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合计1观测场131054431402水蚀监测点2011678185583527654径流场114713042231620316控制站87965143351973383风蚀监测点12106300314重力侵蚀监测点400000045混合侵蚀监测点500000056冻融侵蚀监测点21010004合计2261998696653828738050100150200250长江黄河珠江松辽海河淮河太湖流域观测场水蚀监测点风蚀监测点冻融侵蚀监测点重力侵蚀监测点混合侵蚀监测点监测点按七大流域分布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点布设数量,前八名的省份依次是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山西、云南、湖北、辽宁各流域监测点分布数量,依次为长江、黄河、松辽、珠江、海河、淮河、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总体看来,监测点的分布与我国的土壤侵蚀分布状况和特点是相吻合的。八、建设管理项目法人: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项目实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网络建设和系统开发:由法人组织实施。监测点建设:由各省监测总站负责组织实施,建设资金由法人下拨各省总站各省总站向下分解。汇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