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研1302蒋吉众1315073004摘要: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是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变革和改进,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理论体系。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新型战略理论体系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等着我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名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中国是人口和地域大国,但是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虽然地域宽广,然而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而且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在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而且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瘠。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就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的大量的荒废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多余劳动力的增多,所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所必须坚持走的路线,也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根本道路。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3.1生态系统方面(1)耕地占用速度过快。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部分土地从事道路、水利工程和房屋建设是必须的,但占用过多,征占速度过快,必然造成土地资源丧失过快和不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建设自住房屋占地太多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现象相当严重。(2)水资源和耕地的污染日益加重。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无控制排放,由此污染农业水资源并危及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现象日益加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的环太湖地区、广东珠江流域,这一问题已非常突出。水资源的污染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的高毒性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农民在生活条件改善后粪便处理方式的改变。农村和城市大量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几千年传统农业已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混乱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会直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破坏,还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江和太湖水污染及由此引起的鱼类种群衰退、物种消失便直接与此有关。(3)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过速。由于战争破坏和逐年大量的砍伐,我国保存的森林资源有限。严格说来,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发达国家的日本森林占国土面积的67%,瑞典占52%,我国仅占14%)。在西部高寒山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不少地区缺乏良好的植被覆盖,草原地区也常常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不少农耕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就旱”,农业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由于土壤被冲刷,不仅使大片农田生产性能降低,而且带走的大量泥沙还导致了河道淤塞,诱发洪涝和其它灾害。(4)耕作技术改变后土壤地力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传统农业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耕作制度和相应的耕作技术,如重视使用有机肥料、精耕细作、注意轮耕轮作等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单价提高,不少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有机肥使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田耕作粗放,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物理性能减退。3.2经济系统方面(1)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我国农用物资价格近年来上升较快。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价格也作了一些调整,但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而言,仍较便宜,加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为小农经济式的小规模农业,效益相对较差。而且,农产品价格在丰收与欠收年份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而波动较大,导致农民“丰收不增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教育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解放以来,我国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我国近12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能自力更生地解决,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这与我国几十年来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但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由于土地资源和进一步增施化肥的潜力已经极为有限,必须更多地依赖于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应地也就必须要求对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以更多的投入。(3)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和大量剩余,耕地和口粮的重压,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到严重的制约。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文盲半文盲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6.5%;劳均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低,约为美国的1/100。2000年我国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9.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50%以上。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效率偏差。目前,我国农民人均产值仅约工人的1/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美国的1/70。(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农民投资“非农化”倾向强烈,致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需投入的技术、装备、管理、信息等要素有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差。(5)双层经营体制中“小而全”的农户经营和“大而松的”集体经济相连接,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集约化步履维艰。广泛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目前,联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还没有稳定的组织实体,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利益链”安排尚没有较好的产权机制,农技推广缺乏有力的载体。3.3社会系统方面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难题主要是二元社会结构如何化解的问题。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包括:(1)我国的户籍制度如何改革,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而不致使引起过分严重的“城市病”。(2)目前国家在财政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福利平等。这里的平等至少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失业救济平等和养老福利平等。(3)如何较快增长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4)我国农村该如何或以哪一种新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代替目前的集体所有制,以使城市与农村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对称和融合。如这样,政府在乡镇中的职能如何变更,集体土地的产权该如何重新安排。(5)此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社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还有:①如何解决农村中大量存在贫困的问题。②采取何种税收和制度调节目前已经出现的个人之间在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如何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以减轻农民的负担。③在乡镇财政收入低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村的教育,保持较高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④如何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和加强农村法制管理等。4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4.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4.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4.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4.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