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少年康熙的难题功绩评价中国局势郑氏割据鳌拜专权三藩割据噶尔丹的崛起沙俄入侵少年康熙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大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4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2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生卒年: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享年68岁)在位时间:1661年登基(在位61年)统治朝代:清朝庙号:清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搞么名字那么长_(:з」∠)_)人物关系父母:爱新觉罗·福临(父),孝康章皇后(母)配偶:孝懿仁皇后,温僖贵妃,孝诚仁皇后子女: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胤禵,爱新觉罗·胤礽,等等兄弟姐妹:爱新觉罗·牛钮,爱新觉罗·福全爱新觉罗福临孝康章皇后孝诚仁皇后(原配老婆)康熙八岁继位,他不仅仅是一个,统领天下的帝王。而且他也是一个重情义,讲诚信的帝王。对待农民的时候,他也非常的和蔼可亲,对待贪官污吏他也毫不手软。所以他才带动了清朝的繁荣昌盛。把清朝带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生擒鳌拜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对内功绩•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三藩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平定三藩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评价:统一台湾背景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嗣位,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对峙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其后,台湾与大陆形成分裂状态措施一:康熙亲政后,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二:军事进攻:1683年,施琅率水师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墺奉表投诚。三:政治管理: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获胜原因:一:“三藩之乱”,大陆政治稳定,清政府可以集中全力解决台湾问题二: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要统一台湾,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部队逐渐成为康熙皇帝和部分大臣的共识。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任命熟悉海疆情况、骁勇善战的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至康熙十八年年底,万正色所辖的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经过万正色的精心组织和训练,成为一支精锐善战的水师劲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清军第二次收复东南沿海的作战中,清政府不再依赖荷兰舰队,而是使用福建水师从海上发起进攻,对郑军侧背形成极大威胁,导致郑军陆上防线全线溃退。尔后,清军水陆合击,迅速将郑军逐出东南沿海地区及岛屿。3.台湾郑氏集团发生内乱,实力削弱,为清政府统一台湾提供了良机在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蒸蒸日上之际,台湾郑氏集团的处境却日趋恶化,已陷入难以自拔的衰败境地。政治上,其内部矛盾斗争逐步加剧。郑经自康熙十九年逃回台湾后,心灰意冷,终日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台湾的军政大事均由郑经的长子郑克臧处理。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中风而死,在郑氏集团中势力很大的冯锡范和刘国轩联手发动政变,杀害了在台湾军民中有一定威望的郑克臧,拥立郑经次子年仅12岁的郑克爽继位,实际权利落入冯、刘二人手中。冯、刘二人由借机大开杀戒,迫害异己势力,使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人心涣散,出现动乱局面。在经济上,台湾已连续三年发生自然水旱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战争的消耗,也使台湾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了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压榨和勒索,岛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在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此时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艘左右,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政府投诚。由此可见,郑氏集团的军事实力已远非昔日可比了。(1)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2)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3)增强了台湾和大陆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台湾的发展(4)有利于保障中国东南沿海的稳定意义:对外功绩一·三征噶尔丹二·抗击沙俄三征准噶尔三征噶尔丹三征噶尔丹是指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为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进军内蒙目录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干,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事情经过葛尔丹意义:此战清朝不仅成功阻止了准噶尔的东进,又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表演时间抗击沙俄:背景:17世纪,上半叶,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他于平定三藩之乱的第2年1682年),即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并就准备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个目录头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窜至瑷珲抢掠、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意义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评价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对内平定三藩、统一台湾、I缔造了巩固和三征噶尔丹,巩固统一空前统一的多对外对外击退沙俄,维护国家,民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局限性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等),对外轻视西方总体评价他一生文治武功,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一一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政治家。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