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中国科举与选举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设计者:吴长庚制作:吴长庚人才科举与制度文化一、历代人才录用制度的变迁选举与禅让原始社会世袭世禄制夏商周春秋战国军功封爵制秦朝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科举考试制创立于隋、盛行于唐、发展于宋、衰亡于明清科举制度被废除(1905)至今已105周年,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制度加以重新审视,应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一、原始社会民主选举与禅让生产力水平低,须依靠共同劳动维持生存,共尽义务、共享权利。无官无民,首领只是事务管理者,《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纪》曰:“(尧之兄)挚在位9年,政微弱,而唐侯(尧)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致禅。”体现民主选举。尧晚年寻继承人,四岳推舜,尧考验后禅让之。舜征继承人,四岳举禹,禅之。舜被举,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20年后才践帝位。王权世袭的萌芽:尧禅舜,舜让尧子丹朱,诸侯不之丹朱。舜荐禹,禹让尧子,而后践天子位。《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蹇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此载为夺取首领位。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1、夏商王朝的权力世袭权位由自己的后代当然地世袭继承。2、西周的选举特点亦行世卿世禄制,且①任用商朝旧臣②先亲亲后尊贤,立嫡以长不以贤③地方选士,诸侯贡士3、世卿制下的破格提拔商汤重伊尹武丁任傅说而使殷商中兴文王重姜尚而灭商1、春秋时,为富国强兵,大胆启用地位低下的人才2、各家学派人才观3、战国军功爵制度4、战国养土之风三、封建社会初期的选举制变革返回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陪臣奴隶百里奚吴王用楚伍子胥,齐任孙武,越王任文种,范蠡。管仲像伍子胥儒:举贤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墨:尚贤,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尚颜色道:无为,无知无欲,不争不战法:量能授官,因功赐爵,用法不用贤。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各家学派人才观返回魏文侯用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孝公用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奖励耕战,行军功爵制。李悝返回战国秦军功爵制度1、东方六国养土:齐有稷下学士,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揽贤士战国四君: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战国养士之风国君与贵族召集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士在身边,供养其生活,以备其用。2、秦行客卿制,重用外来游士,如李斯。返回四、两汉察举和征辟•察举•征辟•任子制•东汉乡闾评议一察举二征辟。皇上直接聘用为官称征,官府聘用任职称辟。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夏侯胜枚乘。三任子制。二千石以上官吏,任期满(三年)可保举自己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侍从,实质:封建官僚行权,荫封制形成世家大族。赀选:向政府缴纳若干资财而获官。四东汉的乡闾评议。地方郡国掌握推举做官的权力,察举中被推荐者要经过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称为乡闾评议或清议。此举客观上对提倡廉洁的道德风尚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腐败的政治局面下,乡闾评议则为攫取名利的伪君子所利用。《后汉书·许荆传》又称举荐,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官职或提高官位,此汉代选官主要做法。察举的名目: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茂才异等、孝廉、直言敢谏。过程:试用一年,胜任者转官,否则撤换,举荐者受处罚。文帝时,行策问法,皇上亲自问治国方略。光武帝以四科辟士:(1)德行高妙,志节清白。(2)学通行修,经中博士。(3)明达法令,足以决疑。(4)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察举(一)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方针,不拘一格选任人才。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制,即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派中正官到各地方主持品评,上等人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其初期注意到人才优劣,反映庶族士人向门阀民族争夺选举权力的斗争,后期,豪门士族把持了所有高官显职,中正官由其任命或担任,门第出身仍作为品评标准。(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选官途径。(三)九品中正制的流弊。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六、科举制度在唐代的确立指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按成绩选取人才,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为普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三科考社会效果、局限二科考过程一考生来源,考试科目1、朝廷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州县学馆学生(称生徒)。2、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报考,州县逐级考试、送京。参加尚书省试,称乡贡,还有低级官员的制科考试。考科的进士,明经最多,尚有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此外还有制举、武举。进士科最难考,最为人羡慕,百中取一二,宰相多进士出身。考生入学图条(一)考生来源,考试科目孟郊《登第诗》: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啼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外还有雁塔题名,曲江赐宴,考中进士只具备做官资格,还须吏部选试合格,才授官,选试包括身(容貌端正)言(口齿清楚)书(书写工整)判(文理通达)选试后官不高,八、九品。选试未过,可求当权者“论荐”,向朝廷保举求官,再不成,可到藩镇节度使当幕僚,再争取保举(韩愈三次选试未通过)。(二)科考过程10月到长安报到,考场内荆席围隔,自带水、炭脂矩、餐具、不糊名、另誉、时间夜以继日、一般日暮后烧尽二三支木烛,便须交卷。录取称及第、状元,进士互称同年,考官称座主。录取的考生是其门生,新科进士到店园宴会称探花宴,选二俊秀为探花使,会遍游长安名园,采各种名花点缀宴会,1、为出身寒微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之路。2、唐代行卷风气,将平日所作呈献推荐人,顾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3、作诗赎帖(作诗代替考帖径),提高诗词地位。(三)科考社会效果、局限诗人所作的诗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由通判(副职)主持,取中考生冬季集中京城尚书省礼部(称举子、贡生),春季考,皇任主考官,试卷糊名,誊录,弥封用印送评阅,初评密封,二次评确定正式成绩,每次录取400名左右。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录取者分三甲: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琼林苑赐宴。考虑到考生闹事,仁宗后殿试一律录取,可多达五、六百人。殿试后,立即授官,成绩列于前等的很快可获高官。(一)三级考试制度殿试场地:保和殿七、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1、制科。宋成大科优于进士诸科,为众科之最。始考生直接受皇帝考,仁宗后在秘阁试,录取再皇考,官考取可升官,百姓可得官,且免援边远偏僻地官职,二苏皆属。2、词科。王安石将进士科考试注重文学诗赋改为考试经义策伦,后感起草诏诰章表等文书缺人,于是哲宗初年设宏词科。徽宗改词学兼茂科,考制、诰、檄、露布、铭、赞、序等。南宋称博学鸿词科。南宋文学家洪迈学者王应麟等都曾考中词科,秦桧在徽宗时中词学兼茂科。3、三舍法:扩大国子监生员,分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等,成绩优秀可升级至上舍,上等可直接授官,上舍中等可直接殿试,上舍下等可直接省试。乌纱帽(二)制科、词科、三舍法1、范仲淹改革,欧阳修主考,刘辉。2、王安石重考试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作范文)3、理学成为科考的最高标准。范仲淹王安石(三)政治改革及儒家理学对科举的影响八、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国家重要官职均由前二种上层分子担任,因而科举实为可有可无。立国初35年取消科举,读书人无出路转而为杂剧。1315年始开科考,三年一次,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各级皆分蒙汉,蒙古色目人另考二场,汉人考三场,御试同考一题,但蒙色500字,汉南人则千字,蒙色人题易,发榜称右榜,或愿入汉南人试,授官可高一等,南汉人题难,发榜称左榜。民族歧视严重,但规定试题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预试:县试——府试(童生)2、院试:初级由学政主持,含岁试科试岁试:从童生中考出秀才,对原有秀才甄别,过者入泮政府发禀膳银称廪生,比普通人高一等,见知县不跪。科试:岁试成绩优良者可参加,通过此则可赴乡试。3、乡试: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三年一试,考期在秋八月,故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任命翰林院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当,还有同考官分房阅卷,乡试有正规的考场,称贡院。内有明远楼,供监试、巡察官员登临眺望,防考生作弊,又以荆棘遍置墙上,故又称贡院为“棘闱”。九、明清科举制的三级考试4、会试和殿试会试是决定性考试、殿试只定名字,无黜落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考,时间在乡试之明年,春二三月份,故称礼闱、春闱,集全国之举人,会试录取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发榜时值杏花盛放,称杏榜(4—5月份),会试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称大总裁,另设副总裁三人,由六部侍郎或内阁学士充任,设18名同考官,以翰林院官及进大出身的新官担任,称十八房考官。殿试在四月份,名义上皇帝亲自主持,仍要任命阅卷大臣,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传胪三甲赐进士出身三甲泛称进士。明代状元试卷民国总统徐世昌试卷民国总统科举试卷拍卖会抢手字体非常漂亮在中国书店海王村大众收藏拍卖会上,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一册试卷成为最抢手、竞价最激烈的一件拍品。最终,该试卷以8800元被上海一家专门研究科举制度的博物馆拍走。此试卷为纸本、折装,卷尾还有批语,是徐世昌在清末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试卷是用一种被称为馆阁体的书法书写,字体非常工整、漂亮,但书法中没有撰文者的个人气质。有皇帝题字的状元试卷在我国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明代万历皇帝阅批的状元卷。最珍贵的展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赵秉忠殿试的试卷。中国科举制度有1300年的历史,产生过700多位状元,但保留下来状元墨迹的试卷,包括台湾省在内,全国仅此一张。古代的殿试卷又称对策。当年,赵秉忠在他的对策论文中提出吏治,君王应带头克服懒惰作风,振奋精神,奋发努力,为臣民树立榜样。再补以法治,整顿吏治,严惩腐败,管理人民,使天下安居乐业。在这篇论文中,他还针对当时某些宦官“吞噬群黎”、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等不良风气,以高屋建瓴的目光提出了解决办法。全文论理精辟,逻辑性强,语辞丰富,文笔流畅,书体飞动,潇洒俊美,是一件宝贵的艺术鉴赏珍品。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