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前言一、文学的意义与多角度阅读有人问博尔赫斯:“文学有什么用处啊?”他很生气,认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便回答说:“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马•巴尔加斯•略萨:《文学与人生》“文学为不驯服的精神提供营养,文学传播不妥协的声音,文学庇护生活中感到缺乏的人、感到不幸的人、感到不完美的人、感到理想无法实现的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主要人物:忒拜国王:拉伊俄斯王后:伊俄卡斯忒儿子:俄狄浦斯其一,命运说。其二,道德说。其三,“恋母情结”说。其四,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其五,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其六,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二、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有哪些?1、什么是“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10--)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中国现当代文学(1917—今)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中国当代文学(1949—今)3、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特征一是启蒙性二是语言形式上白话化三是体裁大解放四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文学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主要讲授三部分内容:思潮、作家、作品)第一章文学思潮和运动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一、中国现代文学何以会发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形势近代文学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催生(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形势晚清的状况:列强入侵官场腐败社会落后鸦片战争海战图晚清的变革: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借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二)近代文学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诗界革命”: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文界革命:梁启超提倡白话文:晚清裘廷梁梁启超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严复、林纾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五十八岁照林译小说(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催生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图五四运动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此为肇始。图新青年》创刊,时名《青年杂志》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胡适陈独秀一、两员主将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适(1891-1962)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胡适)改良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究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响应者(支持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双簧戏(炒作)傅斯年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六岁入私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十一岁读完《十三经》。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三、理论建设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口号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四、扩大阵地《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新潮》(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李大钊与每周评论胡适与傅斯年(左一),胡祖望五、新旧文学论争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3、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林蔡之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林琴南),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自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白话文运动大加抨击,把白话文贬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不准登堂入室。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认为不能反对旧礼教(“孔孟之道不可覆,伦常不可铲除”),土语不能用来写文章;(如用土语写文学,则京津稗贩均可用为教授)无古文便无白话,要精通白话文,一定要有古文的根柢。以及在《新申报》上发表小说《荆生》和《妖梦》,前者有伟丈夫荆生把三个提倡白话文的人打得抱头鼠窜;后者则影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内容龌龊。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接着发表《答林君琴南书》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历史反思: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于方向的错误。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他们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倾向进行了批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中国悠久的文化,“必有可发扬光大,久远不可磨灭者在”。因此创造新文学不能赤手创业,必先继承,以去陈出新;其次,他们认为文化上的变革是缓慢的、渐进的,反对全盘照搬西方文学,认为那是偏激的,完全模仿古人不对,完全照搬西方也不对。他们的观点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一种较为稳健的文化选择,如今看来确有切中肯綮(qing三声)之处。但因新文化运动所处的特定的时代位置,这种批评终未能纳入一种正常的学理的讨论和思想的交流,而更多一些情绪和姿态的成分。鲁迅撰文《估学衡》揭穿了“学衡派”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给学衡派致命的打击。在此文中,鲁迅有力地揭穿了学衡派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指出他们这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鲁迅说:“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深刻的揭露,使“学衡”派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3、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章士钊,此时正担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1925年,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为周刊,在周刊上注明“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的字样,讽刺白话文是不雅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章士钊思想倾向保守势力,鼓吹所谓“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要求学生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甲寅派”还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支持,反动政治色彩更加浓厚。新文学阵线对此给予了合力反击,成仿吾的《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胡适的《老章又反叛了!》、魏建功的《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等,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鲁迅指出:“甲寅派”提倡“读经救国”是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一些种把戏,甲寅派不过是一些“连成语都用不清楚的”纸老虎,他们向新文学进攻,不过是为旧制度唱歌挽歌,是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而已。在新文学阵营有力驳斥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派”的斗争也很快宣告失败。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刊物《礼拜六》。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文学主张——小说是“游戏”、“消遣”的工具。历史反思: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因而文学应该是多元的。鸳鸯蝴蝶派作为消费文学本是市场的产物,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文学革命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翼,这决定了它要反对思想上藏垢纳污的鸳鸯蝴蝶派;但是因此而全盘否定消费文学,这显然是在文学观念上失之于偏颇。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整理国故: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他把这工作也看作是新文化与文学建设的一部分。第三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一、新文学社团的成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重要文学社团要点: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影响评价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研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比较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宗旨: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定;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来又提倡“革命文学”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带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语丝社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比较新月社主要成员:英美留学生主要文学成绩:新格律诗创作语丝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