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课件主讲:漆国江(教授、系主任)小组成员:李萍丽、郑宜君、孙淑桥、蔡雯雯、段昭华、向钘开篇的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价值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选定教材关系——选择人大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作为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用教材的理由二、所选教材内容结构介绍三、对从事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对应专业学生的要求四、学习本课程的价值需求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为什么):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含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2)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回答(补充)(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唯心主义为何长期存在?第一,认识方法的不科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现象蒙蔽。第三,人的活动特征导致。B、两者区别的意义:划分出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是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唯心主义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C、消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的谬误(唯物主义重物质,唯心主义重理想)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等。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历史领域中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直观性、非科学性、唯心史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缺陷: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也即唯心史观(3)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变化——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4、哲学发展中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5、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形态A、古代朴素辨证法B、近代唯心辩证法C、现代唯物辨证法(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独立,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1)基本含义A、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B、人本主义的三个含义第一,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第二,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第三,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最典型的人本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2)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3)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运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1)现实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B、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C、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马恩的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提供素材(2)三大发现提供了前提和佐证A、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供前提B、科学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佐证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2)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显著区别。(3)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主义的两种表达。(4)历史的误会需要逐步清除。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意义。(2)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区别标志。(3)实践内在关系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意识关系。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他的无产阶级性。这种革命性又表现为他的实践性。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于他的彻底的批判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发展。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认真学习理论2、切实加强实践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物质的某些属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点——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学。(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2、时间及其特点(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3、空间及其特点(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3)特点——三维性。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不存在。(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时空观。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1)古猿的体质形态(2)古猿的群体结构(3)古猿的生存环境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脚分化。(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现。(3)语言产生。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2)人口(3)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2)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3)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的特征(1)反映形式是主观的。(2)反映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3、意识主观性的表现(1)意识形式主观。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3)意识的创造性。4、意识的客观性(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3)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均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三、意

1 / 2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