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与危机共舞——应对危机一个人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把握住这机会,你就会成长,如果放过了这个机会,你就退化。-马斯洛第一节解读危机一什么是危机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1954)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最初定义: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2、有关危机的其它定义◆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用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服这种障碍。◆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做出反应。◆危机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主宰自己的生活。◆危机是一种认识,是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从而导致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危机是一种解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破坏。它指的是个人因这种破坏所产生的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而不是破坏本身。危机强调应激事件本身的性质,指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付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更强调刺激所造成的心理上的紧张或失调的状态,紧急状态是指个体遇到的对自身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失调状态。这种失调状态存在不同的严重程度,因此广义的心理危机既括激烈的心理矛盾,也包括精神面临崩溃或存在的心理障碍。3、综合定义二、危机的特点:★一种关键的压力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境★个体的悲伤经历★存在损失、危险和羞辱★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事件的发生是预料之外的★日常学习或工作遭到破坏★未来的不确定性★紧张持续时间过长(2—6个星期)三、心理危机发展四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成长期★心理分析理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的疑问,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固着可以作为主要的解释。四、扩展危机理论★系统理论:基于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是特别强调处于危机中个体的内部反应。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可以解释为“对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作用。该理论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一个人控制权的丧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该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利交回自己的手中。•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危险性和不可控制性•破坏性和传染性五、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六、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观因素◆个人对事件的理解◆社会心理支持◆应对压力的方式◆人格特征七、危机的种类心理学家布拉默把危机分成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发展性危机•定义:在正常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引发因素:新生入学不适应、考试不及格、不能正常毕业、不喜欢所学专业、没有评上“三好学生”、没有当上学生干部等。境遇性危机•定义: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引发因素:失恋、突然的重病或其他的天灾人祸等。这种危机常常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甚至灾难性的。存在性危机•定义:伴随着重要的人生课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和自由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引发因素: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是考研还是工作,是否要转专业、是否决定与某个人发展恋人关系等。八、危机可能引发的后果*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九、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危机*学习危机*人际交往危机*情感危机:亲情和爱情*就业危机*社会和经济危机与自然灾害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生理因素◆过去经验◆挫折频率◆认知因素◆个性因素◆社会支持第二节危机干预一、危机干预的目标一级目标:把即将发生的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二级目标:降低危机的发生率三级目标: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帮助当事人接受帮助﹠帮助当事人有所作为地正视和处理危机﹠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信息﹠必须避免怂恿当事人责备他人三、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危机评估*制定计划*实施干预*总结评估四、正确应对危机现实生活中,危机不可避免,必须面对。危机危机,“危”与“机”并存,那么,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直面危机,积极面对: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只有坦然接受和坦然面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能自己走向成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才能真正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合理宣泄:当一个人反复积累自己的烦恼、痛苦压抑或埋藏在心里时,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刺激或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心理崩溃。因此遇到挫折和难以自我解决问题之时,要学会倾诉、运动等合理方式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改变认知,柳暗花明:当面对困境而沮丧时,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从不好之事找到好之事,认知正确了,情绪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时会使沮丧、绝望的人看到希望。※转移:遇到困难挫折时,一时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应顺其自然接受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并能使自己愉快的活动,如运动、娱乐、旅游等,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合理调适不良情绪:当个体生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时一般会震惊,震惊之后会紧张、焦虑,会苦闷、抑郁,情绪一团糟,理不清应该何去何从。此时要调整情绪,等心情平静下来才能正视危机,才能客观地分析它,从而获得较好解决的办法。情绪调节的方法:§饮食调节§色彩调节§音乐调节§运动调节§阳光调节§积极思维§娱乐调节※自信与乐观:生活如同大海的波浪,有波峰,亦有波谷,并非如镜面一样平坦,因此在遇到挫折和处于波谷之时,自信和对前途的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记住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寻求专业帮助:当发现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来应对心理危机,不妨寻求专业帮助,如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心理门诊,或打电话到心理热线去求助,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辅导,或许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会获得面对问题的积极的力量和勇气,从而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心理咨询的定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来访者自立自强,从而达到增进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心理咨询的原则:1保密原则2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3助人自助的原则小结:走在成长的路上,危机时时与我们相伴,对危机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应该直面挫折,善待心理危机,以心理危机为契机,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与人生的意义!我们应该笑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或欺骗了你,不要忧虑,也不要愤怒!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伤,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转变更可爱。第三节珍爱生命,活在当下一、自杀的定义自杀系个体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杀是一种激烈的自我毁灭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杀是一种应激行为,它是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时,选择的极端的解决方式,以寻求解脱。二、自杀者的心理状态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同时,想自杀的人心情又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如下特征:★有结束痛苦经历的强烈愿望★无助感★绝望感★矛盾情绪★孤独感•活动: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了,我该如何度过?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珍惜生命准备:白纸、笔操作:请学生完成下列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讨论: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你会做什么?1列出自己生命中最想做的事,怎么做?做得到吗?2有哪些事未做,又做不到?3有哪些事做得不够好,如果人生可以再过一次,你会如何重做那些事?4有什么“身后事”要交代﹖5有什么话要与谁人说?请几位同学谈谈:1当你思考上述问题时,你有何感想?2其他人的想法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自身因素:1、心理和精神承受挫折和压力能力差2、人格缺陷,自卑、脆弱和自卑等3、精神障碍:抑郁症4、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客观因素:1、重大挫折与痛苦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弊端3、社会媒介的影响四、识别他人有自杀意图1、言语上的征兆﹠直接或间接对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流露出无望或无助的心情﹠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2、行为上的征兆﹠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抑郁的表现﹠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突然与亲友告别﹠频繁出现意外事故﹠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五、有关自杀的一些误解◆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六、杜绝自杀,我们共同的责任自杀干预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我们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可能正打算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些什么,把他从求死边缘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