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农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xx研究生课程作业答卷纸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院、所、中心xxxxxxxxxxxx专业或专业领域xxxxxxxxxxxxxx研究方向xxxxxxxxxxxxxxx级别xxxxxxxxx学年xxxxxxxxxxxxxxxxx学期xxxxxxxxxx姓名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xxxx类别⑥(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3年月日研究生院(筹)制2课程类别①课程考试方式④题号得分教师评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任课教师签名: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3以自然辨证法指导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对与日俱增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寻求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1992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该议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52个部门和300余专家共同参与编制。议程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其核心思想,将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系统,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和响应对策,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基础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能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思想武器的自然辩证法,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农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发展;不仅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以及农村社会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用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轻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持续稳定地增长,确保国家粮食的供给,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既要增加产品数量,又要提高产品质量。农村人口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提高人口素质。既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要普及农村教育,提高科技含量,采取适度的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而农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而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7个特征。1、层次性:具体包括:农业上的持续性,即保证农田系统有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微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保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户)具有能长期运用,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能力,生态上的持续性,即具有长期保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宏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能长期保持竞争的能力。2、协调性:是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5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持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3、制约性:农业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必须从整体的、全局的观点来统筹考虑,协调解决各种因素之间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矛盾,实现良性循环。4、统一性: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而且要把促进社会进步、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长期性:农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它不是短期内便能实现的战略。6、集约性:主要指增长方式是集约的,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的推广使农业组织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经营上来。7、规模性:是指农业人口规模要适度,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因而必须保证适度的人口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6的。为了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规律性。(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强调指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植物和动物,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特殊性,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物学因素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表现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对种植业与饲养业的自然周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无法改变生物学运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因素,又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出特殊的要求,并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技术,都应当保证在土地、植物和动物中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科学技术,才能被证明是有效的,是值得在实践中应用的。应当着重指出,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利用生物学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培育出富有前途的农作物和禽畜新品种,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禽畜的产品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科学技术系统中,生物学方7面的科学技术,是属于最薄弱的环节。(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一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劳动生产率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个最基本的特点,决定了由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人类是利用土壤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农作物,促使其生长发育,并形成最终的产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概括为“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土地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在向农业提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这种特殊地位,那么,为此而耗费的大量投入资源,就不可能带来应有的产出。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所有方面,都是与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的。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即由于作为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8本的生产资料的土地,不是由人们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因而,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可以把耕地看成是固定农业生产要素。而当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人们在固定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变动农业生产要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出现生产率递减。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广泛采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促进土地肥力以及农业投资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三)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必须适应农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尤其是谷类作物)。这就决定了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物质形态的农业机械作业,属于固定位置操作的比较少,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要求。马克思在说明机器体系形成的条件时指出: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农业机器体系应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首先,农业机器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到农业中要利用的生物学9因素。其次,农业机器体系应当考虑不同地带的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别。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形结构、经营规模、耕作技术以及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不同、对农业机器体系的构造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一点既涉及到牵引机(动力机),也涉及到工作机。第三,在种植业中,在进行大多数作业时技术设备则必须在空间上移动,而且往往是长距离的移动。为此,就需要有更大的动力功率,花费更多的资金(补偿磨损、燃料等)。第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农业机器体系也有一定影响。它要求农业机器与工具必须有特殊的构造功能,即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用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以便在全年期间更充分加以利用。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农业中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的是必须全面考虑这一过程的最近的和长远的结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这是主要的),必须因势利导的发扬光大;对其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这是次要的)必须尽可能地加以克服,如果单纯地追求眼前的、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生态效益,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严重惩罚。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但是,在新世纪,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10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水土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受到风蚀和水蚀,垃圾填埋占用耕地,河流改道造成耕地的坍塌,使本来就很珍贵的土地每年还在大量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理化性能变坏,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水排放量不经任何处理即进入江河湖泊,也渗浸地下水,使清泓变成祸水。水土资源总量和质量的变化,将使子孙后代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其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降低生产产量,增加直接经济损失,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暴雨、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作物、森林、草原等病、虫、鼠害、火灾等。再次,降低农产品质量,破坏仪器安全。粮食、棉花、油菜、小麦、糖料以及水果受灾后,从外型到内部物质积累,都会发生不理想的变化,大大降低了产品质量等级,有的还可能变成无法出售的废品。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在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农业生产除了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外,还具有生态职能,也就是说它有净化空气、水,防风固沙,保持土壤和动植物种群平衡等职能。通过这些职能的发挥,给人们带11来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失去平衡,就会波及到人们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农业劳动力的健康再生产。五、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一)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基本建设又是农业开发的基础。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2、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择,周密计划。3、要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改善小流域的水利设施。4、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要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要大力植树种草,实行封山育林,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高防御风沙能力,切实改变江河泥沙严重淤积、草原沙化的状况。5、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要通过立法,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6、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要把污染12控制放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土地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