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小雨》研训案例执教老师:刘雄长沙市芙蓉区育才二小研训组成员:陈冰媛、陈丰、朱晖、刘雄、师倩、易慧娟、武艳一、确立主题:歌曲《大雨和小雨》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音域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运用不同力度的变化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力度的交替变化,仿佛大雨和小雨在对唱,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本课的第三课有学习音乐家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第二乐章,已经对相应的力度术语和记号有一定的认识,且课时安排后面的欣赏内容《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音乐力度的变化是其重要的一种表现方法。所以这几节课的教学点是重体验感受音乐中的表现要素——力度。二、集体备课:1.为什么开始部分选择发声练习感受强弱?我们区每年多有班级合唱比赛,合唱教学也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常规教学是会渗透一些合唱的练习,发声练习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此练习好处有三:一是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合作的氛围,因为后面的场景模仿也需要学生的合作;二是学生通过声音的控制产生变化、对比而达到美感,学生喜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点;三是声音的控制训练也为后面学习歌曲,表现《大雨和小雨》打下基础。在此确定之前就是否选择发声练习及如何进行练习展开了多层次的交流。师倩老师认为发声练习没必要单独拿出时间练习,我们不是面对的专业的学生,也不是进行专业训练,发声练习可以选择歌曲学唱的时候要求与整合。陈丰老师认为发声练习是可行的,但是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并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那么此环节就必须做得十分到位、细腻且出彩。2.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情景模仿(雨声),学生又是全体合作完成创作,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为什么会选择后面作歌曲加速变化的处理呢?此环节的教学设计的讨论交流时最激烈的,都有鲜明的且不同的观点。陈冰媛主任认为这样处理的话大雨和小雨的力度就发生变化了,而乐谱上面的p、mp、mf、f就不同了,弱不再弱了。师倩老师还会觉得《大雨和小雨》这歌曲本身有问题,一会大雨哗啦啦,一会小雨淅沥沥,怎么会有这样的天气,大雨和小雨同时下。而本人在对“东边太阳西边雨”自然现象的过程的观察体验是不但大雨小雨同时下,雨的速度也是有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有讲),那么大雨和小雨的力度的变化其实是有改变的,但总体的强弱对比还是有的,小雨的弱是针对大雨的强的,若针对缓滩流水那就是强了。也可以这么说什么样的小雨才算小雨、多大的大雨才算大雨,还得看参照对象。此环节也提醒同学们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音乐源自于生活。关于这环节的处理老师们之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一部分观点。3.为什么选择首先模仿听音乐与动作,再进行即兴律动?易慧娟老师认为此教学环节没有必要性,因为学生对所要即兴律动的材料不熟悉(她建议可以用听音乐与动作时用的作品),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作品的变化来作出准确的表达。陈冰媛主任认为即兴律动的作品过于复杂且属于古典音乐,即使要选择即兴律动,应该要换一首学生熟悉或简单而贴近学生发展的音乐。陈丰老师觉得模仿听音乐与动作效果很好,可以将此环节放置课堂开始,在发声练习之前。而后我们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与交流实践基本认同一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音乐前面的发声练习、情景模仿、歌唱等活动都是比较直观的感知、体验、表达音乐中的力度要素,然而要获得更丰富的情感经验,那么我们还需内化,并增强其敏感度。音乐与动作的模仿,为使学生达到“同型同构”,加强体验,获得更新的感知。而即兴律动没有选择同一曲子是不想局限学生思维,而新的音乐刺激也会使其感受更敏锐。学生听音乐变化的不同表现也是对这堂课效果的一种反馈。而作品的选择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西西里舞曲》乐曲结构简单规整,力度变化也较明显,适合学生动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让学生放松安静下来,多内心听觉的感受力度的变化,也为后面的听音乐即兴律动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匈牙利舞曲》为勃拉姆斯之名曲,旋律郎朗上口,曲子活泼,强弱对比明显,乐曲结构也相对规整,深受学生喜欢。此律动环节为学生自由体验,并对不同的力度进行表达,在听觉与动觉的刺激反应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力度变化的感知。虽然学生不能像我们老师所想象的那样准确的表达,但是学生有这样的体验感受经验就行了,教学只是授之以渔而已,毕竟学生也不是音乐、舞蹈专业生,动作质量依平时的练习相关。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发声训练、创作音效、歌唱、律动等音乐活动,能感知、体验、理解音乐中的力度的变化,并随力度的改变做出不同的表达。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不同多音乐活动贯穿感受和体验音乐中力度的教学线中点与点的连续性。2.情景模仿与演唱时的声音控制。教具准备:音叉、钢琴、多媒体三、课堂实践:一、发声练习——通过声音合作感受力度变化1.长音练习:“sol”循环呼吸、稳定流畅;2.力度变化:学生根据老师手势的不同,通过控制声音来表现;3.力度对比:学生分两声部:第一声部唱“do”,第二声部唱“sol”.学生根据老师手势的不同,通过控制声音来表现,并感受声部力度对比。(提醒学生看指挥唱的同时注意听另一声部的声音)二、创作模仿雨的声音——通过模仿雨,体验感受强弱变化1.寻找雨声师:同学们平时有没有细心观察过下雨时候的场景?生:---2.探究音效师:你观察到的雨声是怎样的?不借助器材,你能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模仿吗?(雨滴的声音:可以通过捻指或弹舌等方法;小雨的声音:可以通过轻拍手背或手指等方法;大雨的声音:可以通过大声拍掌等方法)当学生表述过一种发法,就全体同学一起模仿体验感受、探究。3.模仿雨声师:有了雨滴、小雨、大雨的声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场雨好不好?首先雨滴中天上慢慢滴下来,接着下起了小雨,慢慢地越下越大了,然后雨变小了,到后面我们只听到了雨滴声,最后就停下来了。(给学生一点想象体会的时间,注意提醒学生看老师的手势,嘴巴不发出声音,懂得控制)三、学唱歌曲——通过歌唱感受强弱对比1.师:我这里有首歌曲跟雨有关。你们先听我唱的什么雨,雨的声音是怎样的?2.师范唱,生初步聆听思考。3.生答,点题《大雨和小雨》,“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出示歌谱)4.通过模唱学习歌曲:师分乐句范唱,生模唱;注意生模唱时,力度对比的表现,及时纠正。5.唱歌曲,师指挥6.分角色唱:男生大雨,女生小雨四、情景演唱1.师:下面我们开始情景演唱,先下雨,再看我手势4个预备拍之后唱,男生大雨,女生小雨2.师:同学们看到过“东边太阳西边雨”这种自然现象吗?夏天出现的多一些。情景描述:那边一片乌云下大雨,这边阳光撒面,然后乌云就往这边飘过来了,接着就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然后小雨越下越快,慢慢的就变成了大雨,最后乌云移走了或散了,雨就停了。3.情景模仿与演唱(注意速度的变化不要过激,不然强弱对比不清晰)五、作品体验感受1.动作模仿体验《西西里舞曲》师: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玩以前听过的《西西里舞曲》。注意音乐力度变化和你动作表现的变化。2.即兴律动《匈牙利舞曲》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作品,请你根据音乐中力度的变化,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表达,看看谁的感受最敏锐。(提醒学生不发出声音,律动不能打扰其他同学,师可以共同参与律动)四、反思交流:此次教学备课设计与研讨及上课实践的反复螺旋式上升,给了我很大的提升。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大雨和小雨》这堂课在两年前的时候教过,当时拿到教材的时候觉得作品很有意思,节奏简单,通过力度的对比形象的表现大雨和小雨。在教材的上面标注有读谱歌唱。所以当时我设计教学的时候是围绕这首歌曲的读谱与歌唱进行的。而两年后的今天,却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并加入和很多大胆的改变。从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参加国培回来,我的视角变宽了,不在完全依附与教材,更懂的如何体现生本教育。熟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的集体研讨更能展现智慧,彰显团队的力量,受益全体。当时我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只是出现了一个雏形,然后自己去试教,摸爬滚打一个人。自己明白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教学实践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但是就是没有一面明亮的镜子让我看得更清。通过我们音乐组的多次的集中研讨,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都以刨根问底的专注精神将如何备课上课的整个流程一贯到底。五、跟踪研究经过多次的试教→集体研讨→试教→集体研讨的反复螺旋式的程式进行,这堂课的效果是反复打磨不断地完善之中。本课试教的对象及地点也是不同,课堂生成效果是也不同。面对专业教师试教的效果很好,但是少了点孩子的天然的可塑性,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更具可塑性的方面是我十分关注的。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上课的效果很是不同,当一个常规音乐教学做的好的班级,上课生成的效果很好。当有很多教师在下面听课的时候学生的紧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正式这种不断的,不同的试教,才得以发现很多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机智。当通过几次的试教与集体研讨后,对很多专家及教师进行了交流,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这充分体现的集体智慧的成果。修改之后,再次进行试教——评议——修改等环节,最后参加长沙市音乐教学比赛,获得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