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5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2019江西南昌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安禄山叛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振奋人心。(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C(2)①颈联描绘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②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解析(1)“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错,尾联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切之情。(2)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需要分析环境和人物动作,如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对山饮酒、上马雪沾衣。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而此时裴判官依然饮酒、上马,可见裴判官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2.(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2/5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B“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古风(其二十六)李白3/5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具体写其“花”和“叶”,并用“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又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却“馨香谁为传”,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解析(1)“比喻”错,应为“比拟”。(2)本诗作者以“碧荷”自比。“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写出了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以此暗示自己才高道洁。再美的荷花,无人欣赏,也只能“凋此红芳年”,这里借荷花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4.(2019四川成都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自咏4/5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6分)答案(1)A(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解析(1)“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指生活困窘。(2)从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可以看出诗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饱腹暖身即可。从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可以看出诗人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妨“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颈联的“岂羡”“宁争”表现了诗人的不羡不争、淡泊名利。尾联的“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据此,合并相似内容,分点作答即可。5.(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旅中送迁客吴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5/5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洁精当,感情深沉含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落日青山路”,南方为蛮荒之地,且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再也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也没人可以倾吐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解析(1)“格调相同”错误,应该是“格调不同”。《旅中送迁客》,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也有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格调较为低缓忧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格调明快爽朗,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怀。(2)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