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群摘录《三角函数第1课时》导入设计人:常州于新华老师整理人:黄孝荣教师:梯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架梯子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太平缓,架不住;太陡峭,要翻身,非常危险!教师:所以我们要考虑梯子架设时,倾斜程序要适中,那么用数学眼光来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可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呢?学生: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教师给予肯定,这样的回答当然是正确的)教师:但是生活中,真正用量角器量角的情况很少,更多的情况是喜欢用长度来刻画某种状态。为了叙述方便,将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称为“竖直距离”,梯子底端到墙面的距离称为“水平距离”。我们来思考,如何从这两个量的角度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然后画出各种情况,增加学生的感受与判断)教师:比较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2教师:第一组呢?谁陡?为什么?学生:水平距离相同,竖直距离越大,梯子就越陡;……教师:第二组呢?谁陡?为什么?学生:当竖直距离相同时,水平距离越小,梯子就越陡;……教师:第三组呢?“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均不相同!学生:他们“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虽然不同,但对应成比例,利用相似知识可以说明它们与地面构成的倾斜角相同,从而得知它们的倾斜程度相同!(此时,可以可演示平行移动的效果,从小梯子平行移动到大梯子……在前面的基础上,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最难的时候来了)教师:当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都不相同,且梯子也不平行,此时如何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呢?教师:由前面可以知道,当“水平距离”相同时,要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只要看“竖直距离”即可。那么现在它们的“水平距离”并不相同,那么能否将它们化成相同呢?由前面平行的情况可以知道,借助相似知识,这是不难办到的。教师:为了便于表述,将将两个梯子分别记为A与B,那么谁向谁转化呢?是A→B,还是B→A呢?3教师自言自语:就大道理讲,这两种方案都能够行得通,但就感觉而言,无论哪一种方案,似乎都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味道,本来A与B是对等的,但这两种方案处理并不对等。那么有没有合理的,对等的方案呢?(教师给学生思考一会儿,能够类比其他现象则更好。然后故作顿悟状,脑门一拍:有啊!)教师:我们只要将它们的“水平距离”都化成1,不就得了?!这既公平,又简洁!那么同样为了便于叙述,将梯子的“水平距离”记为a,“竖直距离”记为b,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当将“水平距离”化成1的时候,“竖直距离”变成了多少?学生:不难得到“竖直距离”为ab。(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马上达到一个共识,就一个梯子而言,如果从边的角度来刻画其倾斜程度,只需用ab即可)紧接着,定性描述,即当ab越大,梯子就越陡。ab越小,梯子就越缓。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另一方面,梯子的倾斜程度是可以用倾斜角来刻画的。两者汇在一起,马上得到一个感性认识:角越大,ab就越大;角越小,ab就越小。就是说,ab随着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教师:同学们,这种说法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学生:函数4教师:我们将ab这个比值称为∠B的正切值,记为tanB=ab。(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表现出颇有成就感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故作迟疑沉思状……)教师:这样的定义是否合理呢?假如有两个人同时计算∠B的这个值,即前面所说的“正切值”,一个人在梯子上取点D,而另一个人在梯子上取另一点E,……,他们计算的结果会相同吗?如果不相同,那么这样的定义岂不完蛋了?!事实上,谁能保证他们两个人取的点一定相同呢?通常情况下,他们取的点十有八九不相同。学生:比值不变,因为有相似保证。教师:就是说,一个大小确定的角的正切值与取哪一个点无关。这也就说明了,前面对“正切”的定义是合理的。至此,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