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培新心得1听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训,我受益匪浅,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总之,通过此次的学习,犹如在我的脑际间吹过一阵清爽的风,促我警醒,让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核心素养培新心得2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具体表现为: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再次印证了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二是胸中有书,即教师要摒弃“一滴水”与“一桶水”的陈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厚积薄发,做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有人曾说:“教师要做一条常流不断的小溪。”教师作为学习化时代的一员,只有勤学善思、胸中有书,才能常教常新,课堂才会呈现学生智慧之泉喷涌而出的胜景。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桂梅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这与窦桂梅深厚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教师必须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根深则叶茂,“胸中有书”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基石。三是教中有标,即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统领教学,以课标作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新趋势。去年春天,笔者听了一节成功的跨学科教学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白居易的《忆江南》。执教教师将音乐课与语文课整合为一体,先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诵读这首词,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再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学会演唱,领略古词曲的音乐美。诵读有助于演唱,演唱加深了诵读的理解,美育熏陶与语文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演奏出美妙和谐的生命乐章。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遵循语文课标的理念,也符合音乐课教学要求,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必然。准确把握和内化学科课程标准,是实施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教中有标”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核心。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