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对钢琴独奏曲《捉迷藏》的音色、旋律进行特点和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音乐情绪。二、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感知音乐形象,并通过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形象。三、教学难点欣赏教学中,学生对节奏、音准及音乐情绪的体验掌握四、教学措施针对音准的掌握:通过游戏及柯尔文手势建立DAOMISOI三个音的音高概念针对音乐形象的掌握:通过加入歌词演唱,加入动作模仿,表演舞蹈剧等方式全员参与体验乐曲音乐场景。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击鼓传花,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游戏嵌入歌曲节奏、旋律模唱为后面乐曲欣赏做准备。二、欣赏乐曲。1、听全曲猜歌名,根据节奏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2、认识调皮音符135,通过柯达伊手势辅助练习演唱,为演唱主题旋律做准备。3、分段欣赏第一段,找出135音符分局演唱主旋律。画旋律线。通过二次聆听说一说乐曲的节奏特点:时快时慢。介绍曲作者丁善德的创作方法让学生感受捉迷藏的高兴紧张气氛。并通过演唱创编歌词再次感受游戏要开始的情绪。4、分段欣赏第二段,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捉和藏的人的不同音乐形象。通过课堂游戏将两个音乐形象的节奏特点和情绪归类。分组模仿捉和藏的动作,上台表演。5、分段欣赏第三段,通过聆听音乐启发学生发现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通过结束句的旋律走向启发学生说说音乐场景。并加入动作表演。三、捉迷藏舞台表演师生设计方案,全体加入捉迷藏的音乐场景中表演。感受乐曲的魅力。四、拓展(下节课的预习单)。通过设迷,吸引同学们了解下节课玩什么音乐游戏的好奇心。了解《捉迷藏》乐曲的演奏乐器钢琴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小视频介绍钢琴的样式及内部结构以及如何发生。介绍创编乐曲的技巧,启发学生编创音乐游戏。五、分析总结。在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期待同学们的带来更多的音乐游戏。三年级音乐学情及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用”,表扬自觉的学生,适时使用管理软件对不能自控的学生进行提醒、控制。本课将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进行教学。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从把握乐曲的情绪开始,到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二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捉迷藏》效果分析本课评测练习共设计了击鼓传花游戏、角色归类游戏及捉迷藏舞台剧三个环节。从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基本所有同学都能很好掌握。1、击鼓传花游戏: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检验学生掌握主干音音准的能力,及柯尔文音乐手势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来,对这一教学测评环节的内容掌握很好。2、角色归类游戏:通过卡通人物设计捉和藏的两种角色,让学生将节奏宽松,紧密;情绪明朗欢快,甜美抒情;等多种选项对照相应角色归类。通过游戏测试,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是良好的。3、捉迷藏舞台剧:这一教学测评环节为检验学生本节课整体掌握情况,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全员体验捉迷藏的游戏感觉,通过演唱、律动及加入情景表演三种形式检验学生对《捉迷藏》这首乐曲的掌握情况。效果很好。从整体看,本次的效果是很优秀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在音乐素养的掌握上需要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上继续强调。《捉迷藏》教材分析本课以“游戏”为主题,欣赏钢琴独奏《捉迷藏》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钢琴独奏《捉迷藏》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丁善德1953年所作钢琴组曲《儿童组曲》中的一首。乐曲捉迷藏通过对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捉迷藏”的描绘,塑造了孩子们机制灵活的音乐形象。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28小节)的音乐材料简洁,乐曲的力度时强时弱,乐曲的速度时快时慢,演奏的音区时高时低,好似小朋友们捉迷藏时,时隐时现,躲躲藏长、追逐、逗趣的情景。第二段(29-51小节)的音乐舒展,加之调性的变化,描写了孩子们在捉迷藏时摸索,推测,从犹豫到确定的情景。第三段为再现段,乐曲由弱至强,不断向高音区摸进,在热烈欢快的情绪中结束。我选这个课题的目的,一是能借助图形谱、律动等方式感受乐曲《捉迷藏》的旋律、节奏、情绪等特点。二是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现,通过加入歌词可以唱,通过了解钢琴,可以运用135来创编。启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本课的重点:1、感受音乐节奏、情绪。2、通过演唱、律动感受音乐形象。3、通过对比,了解不同音乐形象的节奏、情绪特点。为下一步创编旋律做准备。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段落对比,了解不同音乐形象的节奏、情绪特点。为下一步创编旋律做准备。《捉迷藏》评测练习听辨乐曲第二段中两种不同角色的节奏和情绪上的特点,游戏归类。音乐形象:特点:《捉迷藏》课后反思通过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钢琴独奏《捉迷藏》一课,感受深刻,脑海中始终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算起来,这节课前前后后也上过了多次,但是每一次的讲课都会给我或多或少的启发和引导,让我不仅再次细细琢磨先前的设计所存在的小问题,以备以后教学中留做经验之用。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引导学生的感知音乐形象为主要的目的,在游戏中、律动中实现“活”的课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感知音乐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目的,但音乐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后天的不断强化提升。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唱,喜欢听,但是对于怎样听,听什么?学生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对音乐的感知也是像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因而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方式是我的音乐课堂必备项目之一。恰逢此节课是学生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更需要学会聆听,学会对节奏情绪的把握。给学生的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音乐形象如何启发学生气氛“活”起来了,“活”起来的课堂怎样才能再安静下来?就如:到了欣赏乐曲《捉迷藏》这一环节,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去模仿体验,动作感受就使得课堂“活”起来,但沉浸在捉迷藏的喜悦中,“活”变成了“乱”,怎么使游戏的“活”和音乐上的“静”,结合起来,由“静”到“活”做到收放自如,我想这一点还是我以后课堂上需要研究的问题。《捉迷藏》课程标准分析本课以“游戏”为主题,欣赏钢琴独奏《捉迷藏》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从三年级开始,音乐的聆听分声乐、器乐两条纵线编排。本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钢琴开始,通过对钢琴独奏曲《捉迷藏》的音色、旋律进行特点和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音乐情绪,同时进一步了解钢琴这件乐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启发学生听辨乐曲音乐场景2、通过节奏、强弱情绪变化给乐曲分段3、感受不同音乐形象。课标要求“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创编歌词、模仿捉和藏的动作以及画旋律线,多种途径感受音乐形象。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快乐。”这堂课我遵循这一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模唱游戏,动画答题游戏,以及表演。让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