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21.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24.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2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二、官职典制26.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27.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高等。()28.“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秩满”,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高等级。()29.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30.太子是封建王朝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31.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32.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子政事文理,简称“洗马”。()33.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34.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35.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36.“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37.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署”“判”“转”等。()38.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39.“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40.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41.“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人”相对。()42.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仕为官。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43.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44.食邑即封地,其大小按官爵等级而定,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45.“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46.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47.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48.在告指官吏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49.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50.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51.乞骸骨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使自己骸骨得以归葬故乡。()52.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53.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54.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55.知府是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三、教育科举56.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干肉礼物,学生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5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58.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叫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59.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60.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6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唐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62.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者称为进士。()63.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6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65.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四、宗法礼俗66.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67.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68.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69.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70.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71.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72.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73.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7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75.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76.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77.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78.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7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80.“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8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82.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83.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84.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85.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五、天文历法86.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8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88.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个月的天数。()89.古人用于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90.古人将一个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如鸡鸣、黄昏。“日昃”指太阳偏西,约下午一点到三点。()91.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凌晨23点至1点,辰时是指早晨7点至9点,午时是指午间11点至13点。()92.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年分成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93.日中,时间名词,即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牛”,表示一天中的太阳正中时。()94.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人、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哺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95.古人把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春就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六、节日风俗96.重午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97.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98.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家中老人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99.除夕为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