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部分一.绪论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创立的标志: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3.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教育学的创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不能称为教育专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此外,还有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罗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等。a.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后天形成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墨子-兼爱,非攻,依靠推理,文史知识,使用科学技术×道家-道法自然,复归人本性b.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古希腊柏拉图-灵魂本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政治学》c.独立形态教育学建立×英国培根–归纳法,方法论基础×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自然性,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泛智”(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2×法国卢梭-《爱弥儿》,人性善良,顺其自然,远离社会×德国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发展人的自然禀赋×瑞士裴斯泰洛齐–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一切天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四段教学法,老师权威,道德和性格完善,传统教育理论(《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建立e.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凯洛夫-《教育学》×多元化结构,多元化思想,多种文化4.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从它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教育学萌芽的阶段;第二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第三阶段:科学教育学的建立5.主要几种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a.实验教育法,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b.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c.实用主义教学,杜威、克伯屈d.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e.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f.批判教育学,鲍尔斯6.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a.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b.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c.教育学的多元化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作用)。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关系: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没有具体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是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3.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大的时期3(1)古代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①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型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2)现代学校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两个阶段.A、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4.现代教育的特征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三.学校1.学校的定义学校的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2.学校制度的发展a.旧中国学制的建立×1902年,清政府,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明治维新×1912年,蔡元培,“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参照美国“六三三”,“壬戌学制”b.老解放区的学制×20世纪30-40年代,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c.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1951年的学制改革,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培训班×1958年的学制改革,“三结合六并举”×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d.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工业革命后迅猛发展,学校类型增加,规模扩大,体系完善e.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古代学校发展而来,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生产性,互不想通衔接×美国的单轨制:没有特权阶层于是发展下来学术性一轨没有充分发展,有利于教育普及,但参差不齐×苏联型学制:双轨发展至单轨,社会主义性质,学术技术相互联系,但教科书必须统一所以不灵活3.学校公益性特点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4分离。学校的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b.学校与企业的区别是:设置目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学校与企业的区别1.设置目的不同: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2.调节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3.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力和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4.产出不同: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是不能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来获得的。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4.学校文化的概念及构成概念:是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构成:从文化创造和享用的主体来说,主要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从文化构成的要素来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5.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包括: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学校传统是一种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都可以是学校传统的一部分。学校传统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6.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学校组织的特性①垄断性②非自愿性③公益性(2)学校管理的三个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3)学校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沟通的形式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a.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b.法律方法: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c.教育方法: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d.经济方法: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e.学术方法: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7.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8.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2)控制: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3)激励: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4)情感交流: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其消极作用引起的误会和是非争端,消蚀作用。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