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内容】单价、数量、总价【教学目标】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并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会用常见数量关系的术语去分析有关问题,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渗透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超市购物二、探究新知1、单价的含义: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现在从我开始汇报。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一些商品。(出示收集到的单价表。)师: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师小结:刚才我们讲的所讲的都是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可以叫它单价。(1)判断:下面哪句话表示完整商品的单价1、巧克力13元()2、一袋巧克力13元()3、苹果5元()4、苹果每千克5元()(2)你能指出哪个量表示的是商品的单价吗?矿泉水每瓶1元,买3瓶薯片每包9元,买2包棒棒糖每根1元,买10根2、认识数量(1)那么3瓶、2包、10根表示的是什么?(商品的数量)(2)小结:数量就是指购买商品的多少。(板书:数量)3、课堂游戏:把下面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连一连。(抽生回答)书包每个45元7副三角尺每副3元6包铅笔每包5元10个铅笔每盒10包5盒4.出示习题,引出总价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一共花的钱—总价由算式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多次练习,列式,举一反三,得出买了3箱牛奶,每箱3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并回答以下问题。32×3=96(元)单价×数量=总价师:如果我变换一下题目,现在还有谁会?买了3箱牛奶,共花了96元,每箱牛奶多少钱?96÷3=32(元)总价÷数量=单价再变换一下呢?买牛奶共花了96,每箱牛奶32元,买了多少箱牛奶?96÷32=3(箱)总价÷单价=数量三、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编一道解决问题。一双儿童鞋25元共花100元买3千克糖买4双儿童鞋共花80元每千克糖20元当堂过关我来试一试(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写出关系式)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6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2、学校买排球共花了240元,每个排球60元,一共买了多少个?3.丁丁到超市想买9支圆珠笔。同样的有两种包装:单支包装,4元一支,盒装,9支27元。你觉得丁丁怎样买合算?(三)课堂总结师: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课上,把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搜集到的这些细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丁丁到超市想买9支圆珠笔。同样的有两种包装:单支包装,4元一支;盒装,9支27元。你觉得丁丁怎样买合算?”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