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两型社会”的思想四一二三2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历程31,生态(广义的生态和狭义的生态)狭义的生态:即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广义的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还包括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等内容。42,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理论认识。5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人类历史的演进史中,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发展阶段。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本色)、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四个阶段。6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7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2.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落衫叽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染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6.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7.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8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的胜利,真实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9从人类中心论到非人类中心西方传统的伦理,它把人类视为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把自然界排除在道德范围之外,认为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维护人的利益是道德的目的,而自然界只是满足和实现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工具。苏格拉底: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它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使用和作为人们的食物,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但其绝大部分都是作为人的美味,为人们提供衣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阿奎那:在自然存在物中,人是最完美的,上帝给人提供神恩是因为本身的缘故,而给其他被造物的神恩也是为了人。因此,人可以随意使用植物,随意对待动物。10国外学者: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11国内学者:认识论意义上的: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道德,都是人根据自己(而非山羊和狮子)的思考而得出来的,都是属人的道德;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一个生物,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囿于生物逻辑的限制,狮子以狮子为中心,因此人也以人为中心;价值论意义上:道德只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在设计和选择一项道德原则时,我们只需看它能否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12非人类中心论动物中心论:主张平等地关心所有动物的利益,但并不认为应该给予所有动物相同的待遇,在处理种际权利冲突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生命中心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物共同体,尊重每一个动植物的固有价值。主张生物平等主义,所有生命都有“天赋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人而存在,因此人与其他生物平等。生态中心主义:将道德关怀范围扩展到动植物、水、大气、土壤及由它们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主张优先关怀珍稀和濒危动物。不反对杀死动物砍伐森林,但原则是不危及生物共同体的稳定、完整和美丽。13“非洲圣人”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阿尔贝特·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4美国女作家雷切儿·卡逊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不仅如此,卡逊还尖锐的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15可持续发展问题: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16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BarbaraWard(巴巴拉•沃德)和ReneDubos(雷内•杜博斯)的享誉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拔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即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LimitstoGrowth),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17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宣誓“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2年,为纪念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召开会议,发表《内罗毕宣言》,重申了《人类环境宣言》。1983年,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指出了和平、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8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而言由中国发起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的《北京宣言》,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战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并使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论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计划。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19相关的生态文明思想1、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儒释道:天人合一、万物皆有生命、”道法自然“2、西方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3、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生态观人属于自然、统一自然并依附自然4、近代以来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生态伦理学、罗马俱乐部5、红色的绿色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公正》: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使技术的使用与生态的目标一致。20生态文明具体内容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21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中国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道路探索江泽民: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96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持续发展纲要》;2002年,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2006年,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将生态文明纳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