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差距继续拉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在对“三农”问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只有遵循“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治”方针,赋予农民国民待遇,消除城乡差别,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上的巨大差别;农村教育水平十分低下,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二、“三农”问题的原因透视“三农”问题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需要人们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其产生的根源。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乡财税政策的二元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见表1)。第一,国家支农财政的年增长率徘徊不前,并具有下降趋势,违背了我国1993年《农业法》的规定,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二,农村人均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无论在绝对量的增加上,还是在速度的增长上都远远落后于城镇,仅占城镇的13%左右。第三,在税收上,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不用交税,而农民则不论收入多寡,每年都得按照既定的数额缴纳各种税费。地方政府人员越减越多,再加上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农村地区的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保等得不到国家财力的支持,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这种城乡二元财税政策是农民利益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993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各县将75%的增值税和100%的消费税上缴中央财政,使财力更加集中于中央。而省地市政府也如法炮制,集中财力,最终导致县乡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困难重重,继而通过税费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中央三令五申喊减负,地方我行我素乱收费。分税制使地方政府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更加恶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成绩卓著,功不可没,但在农村却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超生现象比比皆是,无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我国实行按人均分配的土地制度,其结果之一就是农民对计划生育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只有依靠子女和土地。在教育制度上,农村教育农民办,城市教育国家包。招生制度城乡有别,农村学生高招分数线远远高于城市学生高招分数线。据统计,高招中,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占高招30%的份额。我国社会保障、教育制度等政策上的城乡差别,没有切实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造成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太高,障碍太多,难度太大。2.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趋缓,乡镇企业萎缩,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增多,农民工的自由流动受到城市政府限制;内需严重不足,供给大于需求,“巨大潜在”的消费市场无法启动。广大农民和工人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在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沦为最大的弱势群体。3.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以纺织品为例,1994年,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49%,占第一位,两年后墨西哥取而代之。另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各国和东亚的日、韩,以及港台等地区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以增强出口竞争力。我国和东南亚出口产品的趋同性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外贸出口,加之乘数效应的作用.对我国农民和农村的利益损害相当严重,乡镇企业江河日下,农业经济萎缩不前。虽然中国粮棉肉蛋等农副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其中大部分仍是采用分散的小规模家庭作业生产的,成本高、效率低,农业体系极其脆弱。一方面,我国许多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政府无法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进行交易,也难以有效管理这种袖珍式的家庭作业。加入WTO以后,我们无法充分利用“黄箱政策”,补贴保护农民和农业。然而,实际上我国农业却处于负保护状态,同美日欧发达国家和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都形成明显的反差。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只有遵循“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各项政策制度,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1.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2.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3.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4.加速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5.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6.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张谈)表1我国支农财政、城乡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及农村税费情况比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支农财政支出比重(%)9.9810.3109.499.28.438.828.310.78.237.75-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农村(元)3636455676107113116135146193210城镇(元)2662952683725448257728811216138613401497农村人均税费支出(元)333640425977949898939691摘要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享受国民待遇的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以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关键词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对策“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但是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却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而且中国的问题根本上也是农民问题[1]。看待“三农问题”,需要既有时间意识,又有空间意识,时间上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空间上,要看到各地贫富差距还很大。1“三农问题”的成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2]。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1.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问题仍然亟待解决。2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三农问题”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坚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1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2.2加快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步伐我国农村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有待完善,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截然不同。我国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