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认识到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针灸治疗作用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镇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强机防御免疫能力3个方面。(一)镇痛作用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已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目前,医学界将镇痛方法分为3大类,即药物镇痛、脑内刺激镇痛和针刺镇痛。3类镇痛方法均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物质,针刺镇痛则以其安全简便,不会破坏机体的组织,也不致引起机体其他功能的紊乱而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针刺麻醉就是在针刺具有良好镇痛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认为,痛是由对机体组织有损伤性的,或有损伤性威胁的刺激引起的。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无论是痛觉还是痛反应的产生,均与神经和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现代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和神经递质作用方面。1、外周神经的作用研究工作提示,从针刺角度看,穴位是深部感受器密集的部位。针刺镇痛开始于穴位深部感受器的兴奋,针刺信号必然沿着一定的外周径路和中枢径路逐步传导到脑的高级部位,从而形成针感并产生镇痛和针刺镇痛效应。在具有明显针刺镇痛效应的家兔上,用交叉灌流、血管架桥、神经切断等多种处理方法证明,足三里穴的针刺信事情主要经腓神经传导,而合谷、内关等穴的镇痛效应分别以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整性为先决条件。研究者认为,针刺信号主要沿着深部躯体神经中的Ⅱ、Ⅲ类纤维传导的,Ⅳ类纤维也有参与针刺信号传入的可能。电针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一方面可以使这类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同时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外周神经电刺激可作为一种镇痛手段(如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外周神经电刺激被认为是激活了粗纤维(A,B纤维)的结果,因为粗纤维的活动可以抑制负责痛信号传导的细纤维的活动。在作用机制上,针刺镇痛与外周神经电刺激有相似之处。2.中枢神经的作用现代生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感觉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高级部位对感觉信号的识别,痛觉和针感亦是如此。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系统传入中枢后,必须是在中构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被逐步传递。大量的电生理学研究结果已初步表明,中构神经的各级水平,如脊髓、脑干、丘脑和皮层等均参与了针刺镇痛过程。3.脊髓水平脊髓背角对于来自皮肤和肌肉的各种感觉传入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研究工作证明,针刺刺激可以使脊髓背角内发生突触后抑制。另有研究进一步证明,针刺信号由脊髓腹外侧索向上到延脑,激活内侧网状结构,再经脊髓外侧索下行,引起脊髓较细传入纤维末梢去极化而发生突触前抑制,部分阻断纤维的传入冲动。有实验表明,强电流刺激内脑神经所致的脊髓性的内脏躯体反射可被针刺刺激所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在脊髓横断后即被取消。4.脑干水平聚取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运动信息,是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功能特点,针刺冲动和痛冲动都可经由脑干网状结构上传。研究工作证明,中脑网状结构痛敏神经元的活动可以被电针抑制,电刺激中缝核不但提高动物的痛反应阈,还可增强针刺的镇痛效应;损毁蓝斑可以明显增强针刺的镇痛作用,而刺激蓝斑则可以使电针的抑制效应减弱;电针穴位或直接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均能使痛阈显著提高,同时给予电针和PAG刺激呈现协调作用,所导致的痛阈增值大于分别刺激时痛阈值之和,相反损毁PAG使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5.丘脑水平许多研究者认为,丘脑是主要的痛冲动接受中枢,甚至可能就在丘脑便引起痛觉。有研究表明,丘脑束旁核是痛觉信号传递的一个要驿站。利用微电极技术,在丘脑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中找到对一些伤害性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它们表现为长潜伏期,具有后发放、对重复刺激缺乏适应性和能被吗啡等镇痛剂所抑制的长串放电,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穴,可以抑制这种放电。丘脑腹侧基底核群(包括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神经元对痛刺激的反应,也可被针刺穴位所抑制。6.大脑皮层水平大脑皮层在痛觉过程中的地位问题虽尚无明确地位,但不少研究工作提示,针刺镇痛作用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例如,分析皮层对C纤维传入的反应和电针效应,论证外周C纤维传入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因痛信号引起)可明显地被电针A类纤维所抑制,从而证明针刺可以皮层水平抑制慢痛。用浸用阿托品溶液的滤纸置于皮层合谷穴代表区,可使刺激合谷引起的诱发电位明显增高,电针的镇痛效应也相应增强。实验研究结果,大脑皮层肯定参与了针刺镇痛过程,但其作用途径和作用方式如何,尚未定论。7.中枢神经递质作用研究者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与针刺镇痛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很多,如单胺类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内源性阿片样肽、乙酰胆碱和氨基酸类递抽等,了解得比较多的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吗啡样物质和乙酰胆碱。动物实验表明:脑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或减少,可相应地增强或减弱针刺的镇痛效果。可以认为,5-羟色胺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环节。儿茶酚胺参与针刺镇痛过程,虽然其作用比较复杂,但主要是起到对抗针刺镇痛的作用。例如,用药物阻断儿茶酚胺递质的受体,能增强针刺镇痛作用,而受体激动剂则使针刺镇痛作用减弱。脑内吗啡样物质在针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已被大量的实验工作所证实。研究者认为,针刺可促使脑内吗啡样物质释放并作用于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脑啡肽、强啡肽、β-内啡肽均参与了电针镇痛。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乙酰胆碱起了加强针刺镇痛效果的作用。阻断乙酰胆碱的降解或直接注射外源性乙酰胆碱,可提高痛阈,协助针刺镇痛,阻断脑内乙酰胆碱的合成或阻断胆碱能受体,都能降低针刺的镇痛效果。总之,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的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刺镇痛的作用机能是复杂的,虽然已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进一步阐明。(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针灸对人体各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些调整作用具有双向性,可使人体功能由不正常恢复正常。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只能举例简要作些介绍。1.针灸可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有报道对578例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对比,有效率为53.2%;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在心电示波下连续观察,其中30例患者于针刺后1~20min心电图明显好转,说明针刺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10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后左心室后壁振幅和心搏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针刺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功能;5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后的脑血流图各项参数变化较之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针刺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脑循环。研究者认为,针刺对正常人的心脏无明显影响,对心脏功能失调者作用明显。2.针灸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其对高血压者有降压作用,对低血压者有升压作用。有人综合统计针刺治疗51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选用风池、百会、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行间等穴随证加减,其总有效率为72%~96%,显效率为35%~57%。研究者对54例高血压患者施用疤痕灸法,除血压显著下降外,并观察到灸前和灸后的血液粘度和脑血流有着显著差异,证明疤痕灸对血液粘度能起到改善作用,对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从而获得在降低血压的基础上达到减少暴发中风症的效果。某医院用针刺治疗休克160例,针刺素、内关等穴后,有升压作用的达87.5%。运动实验也表明,针灸对血压的调整作用呈双向性。3.针灸可治疗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有人用化脓灸治疗299例哮喘病例,均在夏季取大椎、肺俞等穴,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每年作1个疗程,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29.1%。有人报道治疗支气管哮喘116例,针灸大椎、肺俞、天突、膏肓、中府、气户等穴,治愈27例(3年内未发作),显著好转50例(次数减少,发作轻微),无效者39例。研究者认为,针刺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度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粘膜的血管收缩,渗出减少,故使气道阻力减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4.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较为明显实验表明,针灸对胃的运动、胃液的分泌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故可治疗多种胃部疾病。多数学者认为,针刺具有促使肠运动功能正常化的作用,既可促使肠运动功能低下增加运动,还可促使肠运动功能亢进者减缓运动。针刺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有单位报道,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12例,主穴取用太冲透涌泉、足三里,临床治愈177例,有效34例,无效1例。有研究者通过对大量有胆石症患者的临床实验观察后指出,针刺巨阙、下容(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对胆道口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且能促进胆总管的收缩。针刺还能促进胆汁分泌,且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均有利于胆道结石的排出。5.针灸对肾与膀胱功能具有调整作用其对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有人报道,针刺肾俞穴治疗肾炎,可使患者肾脏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的排出量比针前也明显增多,患者尿中红、白细胞和蛋白减少甚至消失,血压降低,浮肿减轻。研究者认为,针刺对肾脏的泌尿功能的影响,一方面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影响肾小球的滤过率,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针刺对膀胱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膀胱的紧张度,使处于高紧张状态的膀胱得以舒张。这是针刺既能治疗尿潴留,又能治疗遗尿症的基本原因。6.针灸可调整子宫的功能有人报道,针灸催产、引产219例,其中催产134例,有效率81.4%;引产85例,有效65.8%,并认为针刺秩边等局部穴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起针后往往立即下降,具有明显的的神经反应特征,动物实验的结果与临床一致。灸至阴穴对转胎位有明显的效果。7.针灸对神经功能亦具有调整作用如给狗皮下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等,使狗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量减少,再进行电针,发现开始时唾液进一步减少,几乎趋于零,但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甚至比原来还多。说明电针能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针刺癫痫患者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大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律,或者使病理性的脑电波电位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针灸能影响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过程,具有使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的调整作用。8.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整各种内外因素对机体的刺激,常可影响血液成分的改变,针灸具有调整血液成分的作用。(1)针灸对白细胞的影响:有报道针灸治疗放射反应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症27例,结果治愈者12例,有明显疗效者9例,效果差者3例,无效或恶化者3例(皆有明显的肝功能不全),有效率达90%。据报道,针刺大椎、肝俞、足三里等穴治疗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针后嗜酸粒细胞逐渐下降,有效率达100%。(2)针灸对红细胞的影响:研究者通过针灸治疗缺铁性贫血,发现针治后外周血液内网状红细胞数剧增。将家兔造成实验性贫血状态后,针刺膈俞、膏肓,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有人针刺治疗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和红细胞过多症,均获得一定疗效,说明针灸对红细胞数目的增减也有调整作用。(3)针灸对血小板和血凝的影响:针刺健康人的合谷、内关,可见血小板数增加。对某些疾病而致血小板减少者,疗效更为明显,如针刺或艾灸结核病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合谷、足三里或曲池、太溪、肝俞、脾俞等穴,血小板由针前64×109/L增至204×109/L,并于停针后2个月内,仍维持正常水平。另有报道,艾灸足三里有降低血液粘度,预防脑血栓形成,防止脑血管病发生的作用,且具有一定远期疗效。(4)针刺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有报道针治糖尿病30例,取列缺、气冲、太白等穴,并分别测定血糖含量和血管通透性,发现针后血糖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学者测定在高血压状态时针刺与电针前后血内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水平,结果发现伴随血糖含量的下降,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因此,可以认为针刺使血糖水平趋向于平衡,可能是通过胰岛素分泌的神经反射作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