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压力管理与积极心态齐新艳课程主要内容你我今日的生活处境情绪和压力管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快速和谐技巧——自己人际互动技术——人际关系课程的主线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影响现在的人的内部世界是怎样影响外部的世界的人有七类普遍情感:快乐、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惊讶。情绪、压力与人格一个人举起一个80公斤的杠铃非常吃力,是什么给了他压力?然后,给他一个100公斤的杠铃让他举,他举之前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是什么给了他压力?然后,同样一个100公斤的杠铃让他举,告诉他如果能举起来将得到1000万现金,他的压力有什么不同?再然后,让他举90公斤杠铃,告诉他能举起来将得到8000万现金,一旦没有举起来,他将失去他的妻子和儿女,他的压力有什么不同?举重-------是什么给了他压力?压力有什么不同?压力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在心理学名词里也可以称作应激。你我今日的生活处境经济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你我今日的生活处境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负面情绪增多,健康状况堪忧盯着中心看20秒后图就消失了据说惯用左脑思考的人看到这张图一直是顺时针旋转,惯用右脑的人看到一直是逆时针旋转,智商突破天际的人,会看到顺逆旋转,你呢?精神力强的人可以改变列车的行驶方向看到此图,可缓解你的睡眠压力看这个图要不断的快速眨眼。压力导致的问题社会适应不良:工作倦诒心理问题中国人常见的心理-躯体障碍压力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工作倦诒情绪衰竭(35%)玩世不恭(45.16%)成就感低落(42.3%)企业和社会损失EAP(员工协助计划)人际关系恶劣家庭(eg)社会交往(eg)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神经症症状神经衰弱、焦虑、强迫、恐怖症、抑郁、癔病等(eg)情绪问题抑郁、躁狂、情绪恶劣(eg)压力症候群--情绪(eg)焦虑:紧张、担心、害怕、恐怖;烦躁易怒,冲动、激动;批评、挑剔;情绪低落、沮丧,失去兴趣和生活乐趣;绝望无助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压力症候群--思维注意力无法集中,易被干扰;思考速度下降,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判断、决策能力下降,认知扭曲:灰色眼镜(eg);自责(eg)压力症候群--活动坐立不安,紧张烦躁;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动作迟缓;酗酒、吸毒等适应不良行为(eg);工作效率下降。压力症候群--躯体表现头晕、头痛、浑身酸痛、肌肉紧张;失眠、多梦、贪睡;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其它:腹泻、便秘、心慌气短、尿频尿急异常,出汗、耳鸣、易感冒等。压力导致的生理问题中国人常见的心理-躯体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eg)与心理有关的躯体疾病情绪和压力管理-个人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油门高能量/战或逃刹车低能量/松弛荷尔蒙系统此消彼长皮质醇Cortisol压力下的消极情绪和谐状态下的积极情绪抗衰老激素(DHEA)长期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很多种疾病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郁、亚健康等;严重的精神压力会引发身心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疾病等病症;压力过大最大的危害是会造成免疫体系紊乱。压力大会损伤大脑;压力大损害皮肤。情绪和压力管理-个人情绪坐标请将左边的词汇填入右边坐标中2413低能量付出高能量付出负面情绪正面情绪挫败、自信、担心、幸福批判、冷漠、赞同、抱怨激情、绝望、欣赏、屈服疲惫、畏缩、厌倦、同情失望、焦虑、喜悦、热爱关心、敌意、感激、容忍恐惧、宽容、平静、愤怒平衡、反省、沮丧、满足情绪和压力管理-个人答案仅供参考2413低能量付出高能量付出负面情绪正面情绪挫败、担心、批判、抱怨、敌意、恐惧、愤怒、焦虑自信、幸福、激情、欣赏、关心、热爱、喜悦、感激冷漠、绝望、失望、厌倦、畏缩、疲惫、屈服、沮丧赞同、同情、容忍、宽容、平静、平衡、反省、满足情绪和压力管理-个人心脏智能与情绪传输1倍信息5000倍反馈不和谐心率:抑制大脑皮层功能和谐心率:促进大脑皮层功能人格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行为(动作)关于感受的感受感受(爱、恐惧、嫉妒、委屈)观点与解释(信念、假设、价值观、主观的事实)期待(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来自他人的期待)渴望(被爱、被重视、被接纳、有目标、自由、归属感)自我——我是谁(核心、本质、生命力)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论岁数任务克服良好人格特征0-2岁获得信任感怀疑感希望品质2-4岁获得自主性羞耻感意志品质4-7岁发展主动性内疚感目标品质7-12岁获得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质12-18岁形成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品质18-25岁获得亲密感孤独感爱的品质25-50岁获得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质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失望、厌恶、绝望智慧品质心理社会阶段理论的作用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是由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你为什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培养希望品质当孩子哭或者饥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安全感的作用。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有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儿童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心理冲突培养意志品质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放任自流,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坏疑,并感到害羞。艾瑞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学龄初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培养目标品质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像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轻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目标:“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像的失利、内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培养能力品质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瑞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当儿童的勤奋感大於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培养诚实品质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艾瑞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於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於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会做一个坏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艾瑞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却认的同一性的能力。成年早期18~25歲亲密对孤獨的冲突培养爱的品质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艾瑞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成年期25~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培养关心品质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台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成熟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智慧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圈或生命的周期。总结艾瑞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生活的印记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批评中,她将学会谴责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敌意中,她将学会对抗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同情中,她将学会自怜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嘲弄中,她将学会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