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庄•杨廷宝,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创导建筑设计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国情。在建筑教育上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优秀人才,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齐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1931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南京市,籍贯浙江杭州。1952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齐康建筑思想:建筑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武夷山庄简介功能定位--旅游、观光旅馆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宫北端服务对象--主要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建筑设计--齐康、赖聚奎、杨子伸建造时间--1981---1983年建筑风格--闽北民局特色建筑规模—共32间客房,主楼面积约2500平方米,以二层为主,采用混合结构(后又扩建了100间的二期工程)建筑造价:主楼总造价104万元(其中土建64万元)功能分析•三种空间:公共空间、私密空间、过渡空间•公共空间:是整个山庄的核心,门厅与休息厅之间设计室内绿化空间,将自然引入室内,分设大小两个餐厅,与地形结合,组成高低变化的多元空间,令人赏心悦目。•私密空间:追求每间客房均有良好视野,达到“开门见景”的效果。•过渡空间:以循环的过渡空间串联公用、私用空间,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秩序。•我们以循环的过渡空间串联公用、私用空间,形成各种不同需要的空间秩序。公用空间是山庄的核心。从北入口进入门厅,以层层跌落、若续若断、若分若合、若有若无的五个空间层次构成流通的穿透体。融汇环境意在笔先寻根探路蹊辟新径图一-----武夷山庄总平面图梭亭峰麓小坡地工作部分营业部分剖切线既然山庄要摈弃:“高大洋”而尝试“低散土”,这时杨廷宝教授提出了关键的建筑思想:“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土不宜洋”,力求把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意境与手段尽可能完美地融汇在山庄建筑中.山庄的设计指导思想概括为:既要反映明显的时代特征,又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努力形成武夷山风景区的建筑风格,且称“武夷风格’.“高低错落登瓦穿循山村特色民居传统餐厅厨房休息门厅敞厅茶座饮茶办公立面造型建筑形体展现出素雅端庄的仪态,随和而亲切。体形曲折迭宕,吊楼轻盈透逸,尤以重叠穿插变化的屋面系统最富特色,成为休形组合、立面造型和体现地方建筑特色的重要因素。山庄人口处的停车廊采用了与主楼相协调的悬山坡顶,以及露明仿木举架、托拱曲梁、斜顶天花、木刻花板装修、承托屋檐的四根略有收分的石柱,使车廊显得稳重而脱俗。山庄的外部色彩以粉墙红瓦为基调,缀以粟色基座、吊桩、构架和米色清漆门窗。整体色调和谐素雅,在青山绿水间分外醒目和谐。武夷山庄主体结合地形,高低起伏,自由错落,疏密有致,具有闽北村居布局特点(图2一4)。它的体形曲折跌宕,吊楼轻盈秀逸,尤以重叠穿插变化的屋面系统最富特色,成为体形组合、立面造型和体现地方建筑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谐调自然环境和俯瞰景观的第五立面.停车石柱特设窗户门厅斜向天窗天窗2层大厅茶室敞厅空间特点空间组合方式:建筑围绕庭院布置通过外廊分割庭院1212假山碎石灌木金鱼草地庭院处理方式--以水体为主的传统园林丰富的空间处理手法高差处理方式:依形顺势,上下错落,层层相叠集中处理高差,有意将山庄餐厅部分置于半地下,并运用循环水自如洒下,形成跌水。•在垂莲柱头的细部刻画、檐部镶条的露明处理、山墙木构举架等方面渲染浓烈的地方色彩。它没有宾馆常见的壮观和气魄,又有别于普通村居的简朴就陋。它以亲切宜人、洒脱清新、素雅端庄的仪态和以乡村房舍的随和风貌欢迎远方来客•山庄入口处的停车廊是作为进入门厅的序幕和主楼体量的均衡来处理的。采用了与主楼协调呼应的悬山坡顶。露明仿木举架、托拱曲梁、斜顶天花、木刻花板装修以及擎托屋面的四根略有收分、拔地挺立的石柱,使整个车廊显得隐重、脱俗。与主楼建筑既统一又有变化,颇具特色(图5》。•山庄的外部色彩以红瓦白墙为基调,缀以栗色基座、吊柱、构架和米色清漆门窗,整体色调和谐素雅。青山、绿水、红瓦、白墙,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对比而谐调。图5•旅游馆有双重性,它既是公共建筑,又是居住建筑;既为旅游提供物质条件,同时要满足旅游的心理要求。在上述三种空间中,所以特别注重公用空间,它是内部环境设计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努力使它成为最激动人心的场所,最富有个性的空间。总之,联想中外经验和当今旅游旅馆之动态,结合国情地情,在社会学概念基础上,力求通过技术、艺术、心理使内部空间设计获得成功。`设计评价在环境处理上,建筑与风景水乳交融般结合,建筑只起装饰作用;建筑的选址、造型、用材等都保持景点内生态环境、整体结构的完整;在建筑形式上,设计者对建筑造型进行了大胆探索,深人研究地方传统,并对其提练升华,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地方风情;室内外相互交融渗透,纳大自然之美于建筑中,丰富空间的层次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