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概述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与主要特征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1.生成期——殷、周、秦、汉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两宋、元、清初5.成熟后期——清中叶至清末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加以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化、抽象化的自然。•突出彼此协调、互补的积极面,限制彼此对立、排斥的消极面,甚至化消极为积极;•传统木构建筑自身的优越性;•建筑单体形象和细节的处理;表现诗文的境界甚至结构;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将自然山水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得意而忘象;•预先设定意境主题,再以物境表现出来;•以文字点出现成物境的主题;第二节先秦、秦汉时期的园林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一)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的物质因素1.台、榭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说文解字》:“台,观,四方而高者也。”《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段玉裁注:“《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观不必四方,其四方独出而高者,则谓之台。……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谓之阙也。”榭——台上建有房屋谓之榭;台榭往往并称;《说文解字》:“榭,台有屋也。”台榭的功能:原始宗教功能观天象,通神明军事功能赏乐功能玩乐功能登高远眺、观赏风景;自身独特的景观美;2.囿甲骨文中的形象为《说文解字》:“囿,苑有垣也。”3.苑、园、圃苑《说文解字》:“苑,所以养禽兽。”《三辅黄图》:“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之牧鸟处为苑。”苑、囿的区别:《吕氏春秋》高诱注:“畜禽兽,大曰苑,小曰囿。”《说文解字》:“囿,苑有垣也。”《说文解字》段注:“古谓之囿,汉谓之苑也。”园、圃《说文解字》:“园,所以树果也。”“种菜曰圃。”《诗经郑风将仲子》毛传:“园,所以树木也。”4.不同的层次原本都是生产实体,但“苑”、“囿”之于园林的重要性要远胜于“圃”、“园”;先秦阶段,“圃、园”主要是种植蔬菜瓜果树木之类的“植物园”,而“苑、囿”则主要是畜养禽兽的“动物园”,苑囿的特征:先秦时期——面积广懋、天然美为主、畜养禽兽、游乐性质;秦汉时期——达到生成期的最高成就;是汇合着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大要素的皇家园林;人工美的要素明显增加,基本上体现了天然与人工的统一;有一定的经济功能价值;面积广大,主要供狩猎之用。(二)影响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诗经・小雅》:表现出山水审美意识的萌芽(三)影响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生成期的园林的主要特征三个阶段:殷周(初始阶段)——贵族园林秦、西汉(发展阶段)——出现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体天象地”(西汉上林苑、甘泉苑等)东汉(过渡阶段)——皇家园林西汉宫苑分布示意西汉上林苑持续时间长(近1200年),园林的演进极其缓慢,始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1.主要造园类型是皇家园林,尚不具备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园林内容较驳杂,概念较模糊;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建筑布局较简单(散布、铺陈、罗列于自然环境中),与其他要素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园林总体布局较粗放;3.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低层次的自觉的审美意识,造园活动并未达到完全的艺术创作的境地。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一.转折期的历史文化背景1.崇尚隐逸之风2.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山水艺术的兴盛二.私家园林的崛起1.城市私园北方代表:北魏洛阳诸园;南方:湘东苑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是斗富的手段;宅园——园与宅分开而毗邻;规模小型化的趋向——创作方法必须从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设计精致化的趋向。2.庄园别墅:经济实体但园林化,山居田园风光三.皇家园林的变化北方:邺城、洛阳,南方:建康1.规模较小,无经济生产功能,规划设计趋于精密细致;2.叠山理水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讲究,动物仍占一定比重,建筑内容多样,形象丰富;3.景观题材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以人间现实取代虚幻仙界,于皇家气派中渗入“天然清纯”之美;4.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甚至由文人参与经营;引入民间的游憩活动;4.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5.园林的称谓除“宫”、“苑”外,增加了“园”,宫、苑已具备了大内御苑的格局,成为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曹魏洛阳城皇家园林分布第四节隋唐时期的园林一.背景二.皇家园林:长安、洛阳1.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苑之间经常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园林区内也有宫殿的建置。(如长安的太极宫、大明宫)2.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绝大多数建于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离宫一般都有广阔的苑林区,位于宫廷区后或包围宫廷区;(如东都苑、华清宫)三.私家园林1.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2.“中隐”的思想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中,成为文人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3.文人参与造园活动,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城市私园——“山池院”、“山亭院”;郊野别墅园——“别业、山庄、庄”,“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4.“壶中天地”成为中唐以后文人园林最基本、最普遍的艺术追求和最基本的空间原则;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四.寺观园林寺观兴盛,并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寺观园林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宗教世俗化五.公共园林已多见于文献记载,如长安的乐游原。六.园林创作手法和技巧又有提高而进入新的境界“置石”已较普遍,土山、石山;理水更重活水;建筑、植物更为多样。七.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艺术门类已开始互相渗透第五节两宋至清初的园林(成熟期)一.两宋时期的园林(960-1271)1.宋代园林发展成熟的历史背景忧患意识、技术进步、重文轻武、婉约风格2.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大为兴盛。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景象简约、意境深远、景物不多、建筑多用草堂、草庐等;3.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大多数寺观园林;东京、临安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规模较隋唐小(与国势国力、政治风尚有关);4.叠石、置石、理水等造园技巧技艺高超,观赏植物品种丰富,园林建筑已具备后世所见几乎全部形象;5.园林创作手法完成了由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向写意手法的转化,“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二.元、明、清初的园林(1271-1736)是两宋的传承和发展;1.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使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明代——大内御苑清初——离宫御苑(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2.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江南私家园林是杰出代表;3.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既有文人也有工匠;丰富的造园经验被总结成理论著作刊行于世;4.文人画盛极一时,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叠山技术的进步为写意山水园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北京的三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清漪园第六节清中、末叶的园林1736-1911,乾隆~宣统;园林的成熟后期,集大成的终结阶段;一.皇家园林的成就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大型人工山水园——化整为零、集零成整;大型天然山水园——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二.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四三大风格;表现在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技法上,总体布局亦有所不同。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技巧性胜于思想性,宅园的突出发展;1.园居活动频繁,园林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建筑的类型与数量随之增多;2.园林与居住生活的进一步结合,宅邸向园林延伸,宅邸园林化,“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审美意识进一步升华;3.用石筑山更加普遍,与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有关;4.植物配置注重艺术效果,忽视栽培技术;5.景题的运用成熟丰富,亦有矫揉造作、形式主义的趋向;6.造园理论趋于萎缩,没有理论力作和造园大师;第二章“写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一.“写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方法与艺术宗旨二.“写意”的两个层次1.中国绘画运笔技巧相对于“工笔”略去“线描”而“写”出物象的形体面。2.士大夫心怀的充分表现体现士人“气节”、“风味”不拘泥于外在形似,赋予有限形象深广寓意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意象思维手段三.“写意”在园林中的文化溯源1.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具备“写意”手法•摒弃传统宫苑对建立无限广大和涵蕴万物之宇宙模式的艺术追求•园林被赋予越来越多新的宇宙理想和人格理想•通过模仿而“示意”2.中唐以后~两宋~明清——高度发展,完全渗透“写意”方法完全渗透到园林的整体构架中四.“写意”在园林中的表现1.以山石写意--构建富于林壑气象的山体,寄予隐逸之志第一类,尽量模拟自然;第二类,以小见大;2.以水写意---在“壶中天地”表现天然水体景观和士大夫的江湖理想•依靠造园者和审美者的“写意”、想象来实现;•使审美者集中注意力于造园者所要表现的情感,而忽视了山水模拟的是否逼真;3.以建筑写意--表现造园者和赏园者的宇宙理想和人格理想•是园林建筑除了构景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作用;•以建筑来表现田园之趣、寓意园主人的人格品行、以及对智者的敬慕之情;4.以题额写意--寓情寄意、托物言志“写意”性最为突出;将园林美学、宇宙观念等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调动人们的艺术想象,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感受,深化园林境界;五.“写意”的普遍性的原因1.追求无限而永恒的“天人之际”体系2.能否表现“天人”境界是士大夫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界限第三章隐逸文化与传统园林一.“隐逸文化”--“天人之际”“避世于朝廷间”“真隐”与“隐逸为晋身之阶”解决士大夫出与处、仕与隐的矛盾在生活中找到一条平衡矛盾的现实方法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地位二.“隐逸文化“产生的目的在于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等,在隐逸文化发展的初期就集中表现在出处仕隐的矛盾,自士人阶层从血缘宗法制度中脱离出来而附属于整个集权国家的第一天起,这就始终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首要课题三.“隐逸文化“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矛盾的提出两汉时期---文化的酝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探索到全面发展盛唐时期---仕隐出处间平衡关系的成熟“中隐”----中唐士人痛苦的再创造两宋-----对中隐的服膺和弘扬元明清----久已孕育的蜕变四.“隐逸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园林园林(充满自然气息的居住环境)是士大夫隐逸的基本条件和隐逸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无言从远尚兹焉与之敌-孟郊士大夫对独立人格、精神、情趣的追求无不要在其雅好山水的共鸣中发现与强化,他们对独立地位的追求也在山水中表现得最充分,这决定了园林在隐逸文化中始终是其他一切分支的基础。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