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习动机学习的定义•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改变;持久;经验引起;•(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功能:•激发行为;•指向目标;•维持调控行为;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人为什么能产生行为动机?•——与下列因素有关(二)与学习动机相关的概念•1、需要和动机•2、期待和抱负水平•3、态度•4、兴趣1、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什么是需要?•需要:指个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想要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什么是内驱力?•当有机体产生需要而且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推动有机体产生相应反应,从而导致需要的满足。•内驱力:有机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1)基本内驱力:生理方面的满足。•2)社会内驱力:精神方面的满足。•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需要和内驱力的关系•需要指的是主体的感受;•内驱力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其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衡量;•需要有时也称为内驱力;什么是诱因?•诱因:与满足需要有关的、能够激起定向行为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趋向或接近的目标;•负诱因:离开或回避的目标;2、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期待: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预期,可以影响动机。•当诱因未实际出现,因过去的习得经验而产生的期待,会促使需要转化成动机。••抱负水平:行动之前对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也可以影响动机。3、动机与兴趣•兴趣:趋向某一对象或活动的内在倾向,是一种强烈的动机(陈琦:211页)。分两种:直接、间接分三层:志趣乐趣有趣4、动机与态度•态度:对活动或对象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认知:在自我观念体系(标准)下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评价。•情感:伴随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行为:伴随评价而产生的行为活动。•态度受个体需要、兴趣、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的影响。•态度可以改变动机。总结•个体能否产生学习行为(动机)?——取决于上述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1、兴趣•2、需要(求知欲)+诱因(如书本)=动机(读书)•3、个体对学习的态度•4、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期望和预定目标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一)高级动机和低级动机•(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四)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分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动机: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低级动机: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具体的、持续的时间短。•远景的间接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远大理想相联系的、持续的时间较长。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外部动机: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做为目标引发的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作用•外部动机作用:外部诱因引起,作用可能巨大、易变、短暂,随外来诱因的满足降低;•内在动机作用:学习需要、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发,对学习的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二者可同时发挥作用,也可交替发挥作用,还可以相互转化。•教育建议:•调动学生的外来动机,注重培养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受内在动机驱使的学生比受外来动机支配的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怎么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学习活动过程就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强烈需要)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分类奥苏贝儿认为,学校情境下,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有三种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内部)•定义:以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目标,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属性:最重要、最稳定;内部动机•表现:好奇(核心)、探究、操作欲望、应付环境•产生条件:与知识互惠•思考:学生对学习没有认知内驱力,教师是否就不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定义:通过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性:外部动机•表现: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作用:促进当前与今后的学习•实践运用:•对内部动机补充;•合理惩罚促进学业成长;•自我提高的动机运用适度;3.附属内驱力(外部)•定义:努力做好工作以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需要。•属性:外部动机•形成条件:•对长者有感情依附;•可获得派生地位;•享受到派生地位的乐趣;4.三种内驱力作用的变化•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突出,是成就动机中的主要成分。•儿童后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会逐渐增强。•思考: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三、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1.促进学习的重要条件2.对长期、有意义学习是绝对必要的3.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动机—行为—学习效果)4.动机与学习互为因果(非线性)•具体作用:•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动机和学习的间接关系•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绝非是一种线性关系。”•动机因增强行为而促进学习,学习知识的成就反增强学习的动机;•当儿童没有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的时候,教师是否就不教?——尽可能有效去教;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后就有可能产生学习动机;动机和学习的间接关系•行为效果取决于两大因素:动机本身的强弱和行为质量•动机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行为质量才是关键;四、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和效果越好?•学习动机越弱,学习效率和效果越好?•学习动机保持什么水平,学习效率和效果最好?倒U型曲线(非线性)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图示说明什么?•动机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Low,1908)(简称倒“U”曲线规律)。总结: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1、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不完全成正比•3、动机的有最佳水平:中等强度•4、动机的最佳水平会因任务难易度而变化•容易的学习,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困难的学习,最佳水平点会低些;••怎么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因素、机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论三、归因理论四、成就动机论五、自我效能论六、自我价值论一、强化理论•观点:•1、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冲动力量;•2、人的行为动力来自强化;•3、通过强化物的控制就能调控人的行为;•强化论以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派为代表。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思想•1、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没有可观察的材料,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反应。•2、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3、操作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就会增加操作发生机率;•4、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问题一:•外部物质奖励对学习有怎样的作用?强化原理•强化: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正强化:反应后呈现愉快刺激,增加以后类似反应的概率;•负强化:反应后排除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增加以后类似反应概率。•消退:某种反应以后无任何强化,降低以后类似反应的概率。•惩罚:某种反应以后呈现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降低或消除以后此类反应概率。强化级别•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问题二:•外部物质奖励是否一定促进学习?为什么?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是由教师施于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如各种奖励等;内部强化: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获得成功后增强的成功感和自尊心。•问题三:•外部物质奖励如何运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思考:如何合理奖赏?•启发:奖赏必须针对学生不感兴趣但需要完成的任务总结:强化论的核心•1、过度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2、忽视甚至否定了人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请您谈谈从强化论思想中获得的启发?强化论的教育启发•1、适当采用外部奖惩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运用•1、行为矫正•2、程序教学•3、合理利用外部强化(普雷马克原理)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呈现程序的教材,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基本思想:把课程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所有单元。•基本原则:小步子;反应积极;即刻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活动的参与。二、需要层次论•基本观点:1、所有的行为都有特殊的目标;2、行为的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4、需要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需要和动机的关系•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动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如何理解各层次需要?•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维持生命活动;•安全需要:维持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秩序;•爱和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尊重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体验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实现理想•如何理解匮乏性需要?•定义:“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意义:满足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舒适;•怎么满足:从外界环境中寻求满足的对象;•影响:消极避害行为;带来贫乏低层次的愉悦。•特点:(生理需要)满足后就停止•如何理解成长性需要?•定义:促进个体成长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把个体存在价值列为人生目标,追求真善美;•影响:伴随积极的创造,带来丰富、高层次、稳定持久的愉悦•特点:越满足越强烈•匮乏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关系•没有成长性动机做指导,个体对匮乏性需要很容易失去理性定位,匮乏性需要会被无限扩张,造成心理失衡;•以成长和自我超越为人生目标的个体,匮乏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也能保持平和心态,理性分析各种需要对外界和对自己的意义与影响,在局限于逆境中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自信,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如何理解需要的层次关系?1、递进满足和产生;2、低高级并存;3、强烈需要与弱化需要并存;4、强烈需要激发行为;•结合需要层次论,讨论:•1、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无积极性,教师应该做些什么?•2、如何解释艰难时代革命烈士的行为?需要层次理论:优点•1.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2.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3.客观、准确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4、引领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1.需要先天论•2.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解作用•3.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夏凤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需要层次论教育启发•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需要层次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