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UrbanHistoryofChina)第四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一、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二、中世纪的建筑三、中世纪的城市建设一、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至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为止。在这个封建社会时期,从城市发展变化的角度分为三个时期:1、中世纪初期公元5~10世纪2、中世纪中期10~15世纪3、资本主义萌芽及绝对君权时期15~18世纪对中世纪的不同评价封建城堡和哥特式大教堂、十字军和贵族战争。这个世界几乎完全被暗影所笼罩,使其黯然失色的一方面是古典古代世界,另一方面是文艺复兴的世界。“中世纪”这个词的概念,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贬义,暗指欧洲文化历史的毁灭和空白。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成为“黑暗时代”。传统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中世纪历史: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东哥特、西哥特、央格鲁撒克逊等国建立。文化: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声称当年君士坦丁把罗马城宫等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且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是为了服务神学。基督教据说由耶稣在公元一世纪(创世纪)创立,产生于巴勒斯坦及小亚细亚。宗教思想从奴隶中产生(命的思想),后被统治者利用反过来麻痹人民——AD313罗马皇帝Constantine承认基督教并定为国教。AD330迁都到帝国东部的Byzantium命名为Constantinople(现为土耳其的Istanbul)。亦发展教堂建筑,越建越大越华丽,终于在6c建成了SantaSophia。随着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在AD1054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加特力教,Catholica“普世性的”,罗马公教;东正教——东方(拜、俄、东欧),自称“正教”,故名。后来,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成为“新的基督教”——新教,形成以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为三大派的基督教。三大教派基本教义差别不大,是在诸神的名称、礼仪形式、地域的分布上有所不同。中世纪的建筑拜占庭建筑(4-16C)313年-基督教在罗马上升到合法地位324年-皇宫迁至君士坦丁堡330年-罗马帝国首都改为君士坦丁堡395年-东西罗马分裂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拜占庭)(476年灭亡)希腊语文化,战争,850后受朝圣和十字军刺激罗马的法律、行政管理再继续,旅行贸易增加,教会资助大规模建创造成熟的文明筑复兴中世纪欧洲(11世纪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分裂)被奥斯曼土耳其攻占(1453年)(基督教兴起)早期基督教建筑(4-9C)罗马风建筑(9-12C)哥特式建筑(12-15C)中世纪相关的历史背景早期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基督教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后取得合法地位,于是建立教堂,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330年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廷,早期基督教建筑继续发展。公元9世纪,西欧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建筑形式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采用传统的十字拱,以及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以拱顶取代了早期基督教堂的木屋顶,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结构。因其形式略有罗马风格,故称罗马风建筑。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就是代表。12世纪时,工商业城市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其建筑风格是指尖券、尖形肋骨拱顶、高耸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为其特点。哥特建筑的教堂为主,也有城市广场、市政厅等建筑,风格独特。西欧各国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了哥特建筑不同的地方特色。拜占庭建筑一、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1.综合了东西方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廷建筑。2.结构上创造了通过帆拱(pendentive)或抹角拱(squinch)作为过渡,将穹窿顶建造在方形平面上的结构方法。3.在建造技术上采用小料厚缝的砌筑方法,使拱、券、穹窿的形式灵活多样。4.教堂设计从平面上分为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圆形或多边形平面,中央有穹顶)和十字式(十字形平面,中央有穹窿,有时四翼也有穹窿)三种。5.建筑装饰多采用彩色云石或琉璃砖镶嵌画和彩色面砖饰面。拜占庭建筑的结构创新二、拜占庭建筑分为三大阶段1.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建筑有城墙、城门、宫殿、广场、输水道与蓄水池等。基督教是国教,教堂越建越大,越建越华丽,大穹隆顶。如:圣索非亚教堂,圣维达尔教堂。2.中期(7-12世纪)外敌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建筑特征: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圣马可教堂。3.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挺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后来影响了东欧宗教建筑。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及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的装饰艺术:玻璃马赛克和粉画:平整的墙面上贴彩色大理石板,拱券和穹顶表面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壁画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成的。为了保持大面积画面色调的统一,在拱顶和穹顶上先铺一层底色。在不重要的教堂,墙面抹灰,作粉画。石雕: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它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并在上面做雕刻装饰。雕刻的手法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建筑材料:砖砌或砖石混砌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s.Apollinare教堂的室内马赛克壁画(6世纪上半叶)s.Apollinare教堂的室内马赛克壁画(6世纪上半叶)s.Apollinare教堂的室内马赛克壁画(6世纪上半叶)s.Apollinare教堂的室内马赛克壁画(6世纪上半叶)查士丁尼大帝,圣索菲亚教堂532-537•圣索菲亚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减轻圆顶的沉重感圣索菲亚教堂于公元537年由查士丁尼大帝兴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前,此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采用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圆顶,室内无柱。教堂前庭高悬着巨大的圆形牌碑,上面刻有古兰经文,教堂本来没有拜望塔的,但转为伊斯兰教寺后,便在教堂四角加建四座拜望塔。圣索菲亚大教堂室内圣索菲亚大教堂马赛克壁画各省进贡材料,用工巨万。至今保持城市天际线。邦克楼为改清真寺后所加。圆顶的空间向四面延伸,若干半圆顶空间多样,抵挡圆顶侧推力的作用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1555~1560年)与克里姆林宫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整座教堂由9个墩式形体组合,中央的一个最高,近五十米。在其周围,簇拥着8个稍小的墩体,都冠戴色彩各异的圆葱顶。虽然这九座塔彼此的式样、色彩均不相同,但却十分和谐,它与克里姆林宫的大小宫殿、教堂搭配出一种特别的情调。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基督教早期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指与早期拜占廷建筑同时期在西罗马发展起来的建筑。东西罗马分裂后的三百余年里,西罗马(西欧)奴隶制度瓦解,进入封建混战时期。这时的建筑活动很少,仅限于少量基督教堂建筑,其中大部分是直接利用古罗马的旧建筑作为教堂使用。有一些现存的早期基督教建筑就是利用古罗马时期的陵墓改建而成的。初期基督教建筑(多半是利用罗马原有的建筑物)二种类型:1.巴西利卡式(拉丁十字式)2.集中式古罗马晚期,基督教公开以后,依照传统的巴西利卡的样子建造教堂。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物容量大,结构简单,便于群众聚会,所以被天主教会选中。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们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式。拉丁十字式:修道院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城市教堂MausoleumofGallaPlacidiaRavenna,c.425古罗马风建筑罗马风建筑·罗马风建筑特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比萨教堂群:洗礼堂、主教堂和斜塔·剖面:拱顶,未摆脱墙承重。比萨主教堂建筑群(PisaCathedral,建于公元11-13世纪)。教堂与钟塔和洗礼堂,构成了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主教堂平面图比萨大教堂广场全貌。从这个角度看,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Battistero-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比萨主教堂外立面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效果。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20余米处。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斜塔用大理石建造,圆形建筑,直径16米,重1.42万吨。全塔8层,从底层到顶层分布数量不同的圆柱,并有213个拱门位于塔的各处。塔顶为钟亭。比萨教堂群:主教堂洗礼堂斜塔细部装饰主教堂室内主教堂室内比萨教堂群:洗礼堂佛罗伦萨主教堂1296年动工,建筑群包括主教堂、洗礼堂和钟楼。形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歌坛是8边形的,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42m多一点。在它的东、南、北三面各凸出大半个8角形,明显呈现了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歌坛上的穹顶因为技术困难而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造起来。它内部空阔敞朗,西半的大厅长近80m,只分为4间,柱墩的间距在20m左右,中厅的跨度也是20m。内部空间极为高敞。东部的平面很特殊。这是一个形制上的重要的创新,将在15世纪之后得到发展。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个13.7m见方的钟塔(1384~1387年),高达84m,是画家乔托(Giotto)设计的。教堂对面还有一个直径27.5m的8边形洗礼堂(1290年),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m多,顶子外表则是平缓的8边形锥体。主教堂的正面、洗礼堂和钟塔都以各色大理石贴面。主教堂歌坛上的穹顶,在完成之后与钟塔一起是城市外轮廓线的制高中心。佛罗伦萨主教堂西面哥特式建筑Gothic·Gothic,对蛮族的称呼。诞生于1130年法国巴黎周边的法兰西岛结构技术:拱顶体系的框架化骨架券技术·建筑特点西立面为主立面,分段构图;尖塔十字形平面,雕塑彩画玻璃窗玫瑰窗高耸的室内、向上的引导和明亮的光线反应结构特点的飞券、飞扶壁哥特建筑十大要素——词汇和语法1.穹窿也叫穹顶或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