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卿大夫崛起(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四)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产生的。各学派不同政治主张哲学思想辩难融合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A.使儒家学说引领学术潮流B.与学术下移同步进行C.使诸侯国普遍重视礼乐的规范作用D.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动荡百家争鸣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法家韩非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百家争鸣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有教无类、敬鬼神而远之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百家争鸣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意义:儒家提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孔子思想人文主义精神“仁”“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孔子的“仁”。体现体现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中庸克己复礼协调规范▲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一)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二)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三)孔子的教育成就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百家争鸣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百家争鸣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对下面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为贵君为轻施政要用仁义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利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理解百家争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任何思想流派和意识形态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当思想符合时代需要时才会受到重视。百家争鸣四、百家争鸣的意义(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一、春秋战国不被重视早期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虽已开始和政治相结合,但太重伦理亲情,脱离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沉重打击。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一)原因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措施1、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3、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三)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天=君忠君君权中央集权统一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一)原因(二)措施(三)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四)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日益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同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B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三、宋明理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一)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二)理学的发展1、创立:北宋五子2、成熟: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3、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概念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唯心论道德观认识论修养论影响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关于个人学习实践;仁者境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陆王心学陆九渊——“发明本心”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C(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意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哲学范畴把握“理”的途径(修养论)共同点实质内容影响“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来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一)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朽;5、社会环境: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二)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李贽(1)“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说”;(3)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2、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2)主张限制君权(3)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二)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3、顾炎武(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众治”的主张(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王夫之(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2)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共性: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二)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影响:(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巨大。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三)为什么明清时期批判思想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经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西欧资本主义普遍发展)政治: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西欧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文化: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文艺复兴冲击封建文化)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五、近现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提出“批林、批孔”。2、“和而不同”世界观的提出对塑造多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影响。3、“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紧密相关。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2.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1.孔子在中国的七种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身上凝聚了圣人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其弟子的论述。第二种形象是“矮化”。主要来自道家学徒的论述。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在汉代《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第五种形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