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1.察举制:汉代;•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解决人事任免问题一、选官制度时间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方式标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3.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察举制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图选拔标准:门第族望。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科举制“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演变: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二、三省六部制1汉朝——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背景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有事上报中朝外朝2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2)分工与职权(3)评价: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③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措施: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3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4元朝——一省制,相权膨胀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北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三、赋税制度演变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1春秋时期初税亩2秦汉时期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3魏晋南北朝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4隋唐租庸调制度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5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两税法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1、《便民图纂》“上仓”图中有这样一首诗:“秋成先要纳官粮,好米将来送上仓。……”说明在古代()A.“官粮”是农民唯一的租税负担B.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C.封建国家向每个农民征收地租D.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国家首先保证农民的生活c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D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