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等学校XXXX年教学团队建设申报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附件1云南省高等学校2010年教学团队建设申报表(本科)团队名称: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屈本宁所在院校:昆明理工大学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填报日期:2010年4月10日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制2填表说明一、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二、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省级教学团队的资格。三、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当年4月30日。四、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五、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3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团队历史沿革、人员构成、目标定位、建设成果等)基础力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学校工科类各专业的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承担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每届招收30人)和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全校有28个专业,每届2700人主修基础力学,因此课程覆盖面大,受益面广,地位重要。基础力学是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中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三门课程。本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整体水平有大幅提高,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1、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一门(理论力学),2007年;2、获得云南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力学),2005年;3、获得云南省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工程力学实验中心),2006年;4、获云南省重点专业称号(工程力学专业),2007年5、团队带头人获云南省首届教学名师奖,2007年6、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9年;7、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2001年,2004年,2006年;8、获云南省优秀教材奖(教材《工程力学》),2009年。9、团队中8人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学科建设1、获博士学位授权点(工程力学)2001年;2、获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2007年;3、获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力学),2007年;4、获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2006年;5、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6、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7、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8、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才2人1.1团队历史沿革1954年力学教研组(本教学团队的前身)与昆明工学院同步成立,由1位学航空、4留美的副教授,3位讲师,2位助教组成。开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选用苏联教材,自编辅助教材。建立了力学实验室。上世纪60年代,力学教研组与机原机零组、水力学组合并,称为力学教研室,人员增加到40多人。在此期间重点加强基础理论,集中抓教学质量,使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直至文革。上世纪70年代,1977年恢复高考,首次开办了力学本科师资班。力学班的开办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如今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的学子,另一方面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教师开始搞科研,并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科研水平提升较快,在实验力学、计算力学、热应力分析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人才,反过来促进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此期间,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主要为机类和采矿类专业开设。为满足非机类专业的需要,开设将少学时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内容合并的工程力学课。上世纪80年代,1982年力学师资班学生毕业,有10人充实到力学教研室。1983年恢复职称评定后,力学教研室先后有6位教师晋升为教授,9位晋升为副教授。职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此期间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不少成果,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矿山工程力学硕士授权点。编写出版了本科教材《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实验》、研究生教材《工程计算力学》,《热弹性力学》,《非线性弹性力学》。自编《理论力学》、《结构有限元分析》、《应用力学》等。工程力学课的内容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分为以理力为主和以材力为主的两种类型。开设此课的专业逐渐增多。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各专业均要求开设以材力为主的工程力学。为满足教学需要,静力学部分采用自编的《静力学》教材,材料力学部分采用本教研室毕谦教授主编的《材料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设计制作了小型弯扭组合的实验装置,提供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在此期间立项进行了力学课程建设,建立实践了“力学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课程建设验收时被评价为校优秀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普遍公认,并给予课堂教学免检的待遇。2000年代,1999年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成立后,成立了工程力学系,隶属建筑工程学院。老教师逐步退休,中青年教师成为骨干,仍主要承担全校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此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各高校都在纷纷进行人才培养重新定位5和与之对应的教学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知识应用型人才向培养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转变,相应地强调以人为本和教学质量。因此以保证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在全国高校展开,我校也同样如此。新的教学计划要求对基础力学课程的学时进行减缩。同时还要提高起点和要求。学时和内容的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从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减少重复,优化内容,提高起点。同时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上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因此,团队成员抓住时机,对基础力学课程的改革进行立项研究,先后承担了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如:基础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获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其中的理论力学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力学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昆明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工程力学中电测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昆明理工大学成果特等奖);力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研究(获昆明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设计性、综合性力学实验的开发与实践(获昆明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力学系列课程教学MCAI课件建设与应用;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获昆明理工大学教学二等奖)等。这些教学改革项目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合理定位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考虑基础力学的教学特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教改项目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基础力学的课程建设,提高了团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研究成果,团队教师主编出版了西部工科院校的《理论力学》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工程力学》教材(科学出版社),《结构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建筑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编写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的同步练习册;设计制作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及《材料力学》双语多媒体课件;建立了基础力学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建立了基础力学新的教学体系;开发了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建立了理论力学创新演示实验室;制定了基础力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方案。发表了3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将部分改革成果系统化,规范化,6信息化,建立了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基础力学课程在融合了教学改革成果和课程建设成果后,成为符合现代人才培养方向,高水平的课程。因此,基础力学课程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的理论力学课程由于其鲜明的改革特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完善的教学条件,较高的教学质量,2007年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称号,这是西南地区获得的第一门理论力学国家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进入了全国理论力学课程的先进行列。此外还取得了如下成果:1人获得首届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2000年获准开办工程力学本科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重点专业。2005年成立工程力学实验中心,2007年该实验中心被评为云南省教学示范中心。学科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并具影响力,2001年获得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开始招生。2007年获工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6年力学学科获得云南省重点学科。在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同时,团队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团队依托的学科是力学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下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工程力学四个二级学科,涵盖与力学相关的全部工程和学术领域。昆明理工大学力学学科现已形成了具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博士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本科教育的完整学科体系。力学学科有两人连续三届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6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校级创新团队1个。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电站的水机电耦合研究/50839003,2009.01-2012.12,253.5万元等),省部级基金项目41项(其中重点项目11项,如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多场耦合作用下功能梯度材料微结构研究及力学性能的演化与表征(2006A0002Z),2007.1-2010.12,40万元等)及大量的工程技术项目。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如:水能利用中流动的数值模拟及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8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1篇,为推进地方科学技术进步和力学类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团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7已建成了综合实力强和整体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团队在2009年评为昆明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力军。1.2团队人员构成基础力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全校工科28个专业的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工程力学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团队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团队30人中:类别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名称教授副教授高工及高级实验师讲师助理实验师外校毕业校内毕业人数7741111317比例(%)23.323.313.336.73.343.356.7其中,国外获得博士后1人,正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1人,到国外高访过的5人。类别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名称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50及以上40-4930-3920-29人数61824106122比例(%)20606.713.333.320406.7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8人占60%;具有硕博士学历人员24人占80%;3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9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44%。1.3团队目标定位本团队的目标定位是:在教学上业务过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教学科研双促进,成为西南地区先进,全国有影响的教学团队。1.4建设成果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团队秉承了勤奋敬业,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在完成好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取得了如下的建设成果:(1)理论力学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基础力学课程2005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的称号,2004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3)2009年基础力学教学团队获得昆明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团队称号;8(4)出版教材6部:《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工程力学》(科学出版社,出到第二版,获2009年云南省优秀教材奖)及中学时《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结构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建筑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建筑设备》(重庆大学出版社)。配合教学编写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同步练习册,《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满足了教学的需要。(5)融合教改成果设计制作了《理论力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