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视纪录片创作第二章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一、栏目纪录片的产生1、电视栏目纪录片的性质特点电视栏目是电视台每天播出的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主要是单个节目的组合,是按照一定内容(如新闻、知识、文艺)编排布局的完整表现形式。它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栏目宗旨,每期播出不同的内容,来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们带来信息知识、享受、欢乐和兴趣。电视栏目纪录片是纪录片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既具有纪录片的真实性,又具有媒介传播的电视性,还具有电视栏目资本运营的生产性。是一种栏目化操作、电视化表现、平视互动传播的新型纪录片品种。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2、电视栏目纪录片的历史沿革国外的电视纪录片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1960年,美国德鲁小组拍摄了《党内初选》,本片以崭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风格记录了1960年在威斯康星州举行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F·肯尼迪对休伯特·汉弗莱)的总统初选。自1963年起,德鲁小组的成员逐渐分裂,但是各自仍然进行着真实电影的实践。他们的大部分影片难以找到传播渠道,无论商业电视网还是电影院都拒绝这类影片,直到公共电视网的建立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美国广播公司与德鲁小组联合制作公共事务系列节目《特写》。发现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3、国内的电视纪录片20世纪40年代,伊文思将电影纪录片引入中国,仅仅局限在新闻电影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纪录片开始栏目化,标志着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新纪录片运动的意义:①对于电视传媒,栏目纪录片贡献了纪实美学②对于文教事业,栏目纪录片从事了全民的人文教化工作③对于受众,栏目纪录片完成了纪录片的启蒙与推广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4、产业背景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②具备舆论宣传与文化工业双重属性的广电传媒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始追求经济效益。③电视观念的五次变革:纪实、直播、谈话节目、栏目化、游戏娱乐④《望长城》、《生活空间》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5、传播背景(1)传播模式的变更①栏目纪录片实现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传播传播草根文化、宣扬民主精神、精密受众研究、规范收视反馈②栏目纪录片反应原生态生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源③栏目纪录片由代表集体话语权威的共性传播转向充满开放与多样的个性传播(2)栏目化是电视传播的必然要求①栏目化有利于节目生产的细化分工,符合电视队伍分工专业化的要求②栏目化适应于节目生产的系列化、播出的连续化和周期化特点③栏目化符合观众收视的选择性和参与性,培养观众收视定势,创造最大的传播效应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6、文化背景(1)政治上的许可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机器来说,栏目纪录片只是实现文化整合的工具,不构成威胁和反动,只是提供大众宣泄情感的一个通道。(2)老百姓的文化归属①大众传媒的官方意识形态②非主流人群、亚文化群落填补电视传播的盲点③主流意识和民间意识的融合官方包裹下的民间风情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二、纪录片发展轨迹(1)中国纪录片的开端1911年戏剧工作者朱连奎、夏月润等人组织民间力量拍摄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之战》,1913年拍摄了《上海之战》。1915年的新闻短片反映上海人民抗议卖国条约的示威游行。1918年纪录反毒品运动的《上海焚毁存土》意义: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价值。开创民间纪录片观众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2)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民营电影公司拍摄了《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抗日战史》、《长城血战史》、《榆关大战》、《华北是我们的》等纪录片。中央电影场拍摄了《卢沟桥事变》、《淞沪前线》、《平型关战役》、《抗战特辑》、《抗战号外》等纪录片。共产党领导下的纪录片创作1938年《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边区运动会》等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3)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录片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东北民主》。华北电影队的《钢铁第一营》、《解放定县》、《解放石家庄》等大反攻阶段,东北电影厂《淮海战役》、《百万雄师下江南》等。1949年苏联协助拍摄彩色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4)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到农村去》、《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了荧屏纪录片发展的时代。基本任务:报道国家社会大事,进行颂扬英模典型的宣传教育。基本风格:苏联纪录电影的中国化,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中国化。画面加解说的形象化报道。指导理论: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揭示生活主流,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运作程序:定题、采访、脚本、拍摄、编辑、解说、配音、配乐、合成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②“大跃进”时期的影视新闻片浮夸风、形式主义、假报道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③文革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具有典型性,深入实地采访,身后的生活根基。对典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特写镜头的运用。形式主义,标语口号,时代特征明显。《收租院》陈汉元、朱宏、王元洪突破了报道型电影的模式,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5)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的初步繁荣十年文革的结束对中国造成的震撼和变迁是全方位的。在艺术界,首先是对其文化破坏和人性摧残的控诉、反思,然后进一步把这种反思深入到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上。这方面,电视纪录片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凭借电视再现场景的特长和解说词的煽情力量,中华民族大地上包括黄河、长江、长城在内的民族表征物几乎被逐个拍遍,新闻纪录片一统天下的局面也终于成为明日黄花。《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唐蕃古道》、《河殇》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6)20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片运动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阶段。制片人:陈汉元、郭宝祥总编导:刘效礼长画面内声画并重、跟踪记事,不用人工光、不用解说词和音乐。主持人亲临现场,与被采访者对话,采访深入。影像人类学的纪录方法——真实再现。专家与普通人的对话突发性纪录片“容许粗糙”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7)新世纪纪录片的发展一、数量大增二、纪录片频道化、专栏化三、视听并重的纪实理念与方法四、收视率的提高——伟人和凡人的片子热播五、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六、舆论监督功能七、题材广度拓展——自然类纪录片、科技类纪录片、跨国题材《大国崛起》《靖国神社》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八、辅助性艺术技巧的运用——《记忆》、《故宫》九、社会力量参与——影视公司、独立制作人的参与《江湖》《老头》《北京的风很大》《食指》《英与白》《幼儿园》十、DV的影响——小型、轻便、廉价、易操作《大家庭》第一节栏目纪录片的产生三、栏目纪录片发展(1)前电视栏目纪录片时代(栏目专题片时代)《祖国各地》、《神州风采》、《地方台30分钟》,内容涉及人物、城市风光、民族民俗、文化等。创作模式沿用前苏联的形式:根据主题结构内容,再写解说词最后配上画面。解说压倒画面,影视变为文字的附庸,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流节目形态。(2)栏目纪录片诞生及迅速发展1985年,上海电视台国际部成立《纪录片编辑室》199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四集大型纪录片《望长城》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3)栏目纪录片整合的年代第二节栏目纪录片界定探析一、栏目纪录片的概念服务于电视栏目的定位和收视要求,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画面和音响素材,通过对其发现、选择、概括、组织,实现创造性的影像结构,以客观的表现客观事物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并最终依托于电视栏目播出的,以实现作者主观创造性和自然素材的客体性相结合的声像文本。二、栏目纪录片的外延一类是具有新闻性的纪实片,一类是具有人文性的纪实片。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