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1、资源诅咒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导致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2、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停滞的农业转变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3、城镇化城镇化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物流、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4、增长极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6、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的定义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分配越不平等。警戒线为0.5,分配高度不平等国家在0.5-0.7之间,分配较平等国家在0.2-0.35之间。二、简答题(一)、工业化有哪些基本特征?①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生产技术革命,从而促使生产方式改变。②工业化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③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④工业化会引起经济社会制度和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二)、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①以贸易推动市场全球化。②伴随金融自由化的资本全球化。③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生产全球化。④国际经济组织发挥巨大作用。(三)、分析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参考要点: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①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营,降低单位GDP消耗标准煤数量,提高经济效益。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妥善处理工业“三废”,实现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经济模式的转变。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①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②实现新型工业化,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汽车、生物、海洋、航天等新高新技术产业。③发展金融、通信、交通等第三产业,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3、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质,一要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二要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事业,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弱有所帮。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采取新举措,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三、论述题简述库兹涅茨环境污染“倒U型”曲线的含义。参考要点:1、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2、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3、当经济发展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四、案例分析试用乡—城人口转移的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的“民工荒”现象。①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的收入和工资水平较低,现代工业部门代表先进生产力,工人的收入和工资水平较高。②乡—城人口转移。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只要能提供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水平,就能驱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③刘易斯拐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这时刘易斯拐点来临了。④人口红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国充分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拥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给经济带来30多年的高增长,被称为“人口红利”。⑤人口负债。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促进了人口红利。现在30多年过去了,人口红利期即将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负债,这是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农村的发展也需要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这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原因。破解劳动力短缺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