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评审指标体系(试行)(高职高专)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审要素评审标准分值1.团队组成24分1-1综合水平团队设置(1)整体素质(3)成果(4)教学团队设置合理;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团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专兼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果显著。81-2知识年龄结构学历比例(2)年龄结构(1)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学历和知识结构;老中青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31-3职称结构正高比例(2)高级比例(2)中级比例(1)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有1名以上正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5%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75%以上。51-4双师结构“双师”比例(3)兼职教师(5)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且有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兼职教师。82.团队带头人22分2-1学术水平师德(1)治学理念(1)影响力(3)技术服务(2)带头人师德高尚、事业心强、理念先进、治学严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术水平高,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72-2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能力(3)教研项目(1)教学成果(3)带头人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承担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或教改项目;获得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7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审要素评审标准分值22.团队带头人22分2-3组织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4)领先水平(2)团队建设规划(1)运行机制(1)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83.人才培养情况38分3-1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校企合作(4)教改专业(1)培养方案(2)专业特色(1)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所在专业为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精品建设)专业;及时跟踪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所形成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满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富有高职教育专业特色。83-2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内容(3)精品课程(2)顶岗实习(1)人才共育(2)开发教材(1)教材水平(4)实践数学(4)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且效果好;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学时较高;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经与方法得当,效果好;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有1本以上教材列入国家规划,有1本以上教材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设有省级以上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训练,建设有一定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特色明显。173-3教学改革及成果教改思路(2)教研项目(1)教研论文(2)教学成果(2)教学理念先进,教改思路清晰,教学改革有创意;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以上,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或相应的教学奖励1项以上。733-4毕业生情况就业率(1)专业对口率(1)社会评价(4)所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居领先水平;毕业生主要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专业对口率高;有实际证据和事例表明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64.技术服务情况8分4-1科研项目科研项目(2)承担有省级以上或横向科研项目5项以上。24-2科研成果科研论文(1)科研成果(2)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篇以上;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或获得过相应的科研奖励。34-3技术服务社会服务(3)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35.团队建设规划3分5-1团队建设规划建设规划(1)建立有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有适应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团队建设规划。15-2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2)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26.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5分6-1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制度健全(2)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校企双方,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26-2执行效果合作机制(3)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