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报告申请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一、本单位发展概况1958年建校,1997年升本,200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有7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2007年以“优秀”等第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作为省试点单位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1年被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省立项试点单位,已全程联合培养7届教育硕士,是江苏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申报教育(小学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生物与医药(生物技术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办学定位与特色(一)定位与目标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坚持做精师范,做强非师范,聚焦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后劲足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国内知名、区域领先的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二)优势与特色师范办学底蕴深厚。我校由四所师范类学校组建而成,师范办学历史可上溯到1906年江北师范学堂。秉承“从教为农、一专多能”优良办学传统,培养了10余万扎根苏北,奉献基层的优秀师范毕业2生,支撑起苏北基础教育半壁江山。以淮安、宿迁为例,60%中小学教师、62.8%中小学校长、69.5%特级教师、72%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均为我校校友。相关专业优势明显。小学教育是全国第一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该专业全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物技术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已获受理。相关申请点有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个全职外籍团队。相关专业建设成效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具有比较优势。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对接区域基础教育,以及现代农业、环境保护等产业群,打造“跨学科、跨学院、跨行业”的应用型专业群和课程群。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实境育人,构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人才供需无缝对接。着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本土生源本土就业率60%,毕业生岗位适切性高。基于上述特色与优势,新增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仅条件具备,而且十分必要:一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所盼。江苏补齐苏北发展短板,关键在教育。目前,苏北小学、初中、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为2.6%、4.1%和15.6%,约是苏南的2/5、1/3和1/2,距离省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20%、50%和70%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2019年,南师大、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师大毕业教育硕士937人,到苏北就业仅134人。加强苏北基础教育研究生学历教师本土化培养,势在必行。二是区域生态优先战略所急。环洪泽湖区域是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近年来,淮河、洪泽湖农业面源污染比例达33%、45%。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江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3农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培养高层次生物技术与工程人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事关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迫在眉睫。三是硕士单位布局优化所需。全省现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高校31所,土地面积占全省50.8%、人口占37.5%的苏北仅5所。淮安、宿迁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域尚无硕士单位,区域人才资源紧缺,供给不足。中发〔2018〕4号文件明确提出“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新增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对于优化全省硕士单位布局,增强本土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改善区域人才资源现状,十分必要。(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周恩来班”创建经验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发文推广,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育人品牌;《周恩来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党建德育评估20余年不断线,推进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三、师资队伍与水平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1287人,其中正高193人,博士498人,35-45岁博士244人;行业背景教师468人;全职外籍教师15人,入选“江苏外专百人”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4人次;全国优秀教师4人。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6个。麦可思调查显示,近3届毕业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高校平均水平。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经验。2004年起,与南京师范大学、英国诺4丁汉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9人。有兼职博导9人、硕导110人;行业指导教师121人,其中8人被聘为省产业教授。建有省研究生工作站,承担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多个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库。四、人才培养与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11项(高等教育类4项,基础教育类7项)。有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卓越计划项目5个,5个专业通过认证。全部8届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获奖总数全省第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培养了以中科院院士、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地方名师名校长、地方党政领导,以及洋河集团、今世缘集团等大型国企董事长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人才。2019年省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92.09%。硕士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教指委要求,构建实践导向突出、应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和联合培养基地作用,注重案例教学,强化协同育人。五、科学研究与贡献注重学术引领,科研水平高。有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数学学科上榜“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位列世界201-300名,1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有“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个。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114项;发表科研论文6806篇,其中被SCI、SSCI、CSSCI5索引数据库收录论文1505篇;出版专著177部。2019年,ESI高被引论文57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1项。强化应用导向,区域贡献大。近5年,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订横向课题1400余项,到账经费近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横向合作项目11项,100万元以上成果转化项目2项。与地方教育局全面合作,共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发展学院;研制“淮安市教育现代化2035”,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洪泽湖水环境遥感检测年报》被纳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研发了系列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其中水稻抗逆调控关键技术累计推广70余万亩,经济效益达1.4亿元;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累计推广56万亩,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约62%、51%。参与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六、条件支撑与管理近5年,年均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资源建设。建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3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等校外联合培养基地32个。藏书21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400余种,电子期刊2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0个。被认定为省智慧校园。设有研究生处,专职管理人员6人;二级学院相应安排专职管理人员。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健全,奖助体系完善,执行情况良好。对照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我校完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