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团队的绩效管理-互联网大讲堂-XXXX122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互联网技术团队的绩效管理-互联网大讲堂-201012222010年12月22日15:06主讲:余波博客地址时间:2010-12-2215:00至17:00地点:互联网大讲堂群号:43046591余波:各位群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探讨一下研发绩效管理方面的东西。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余波,来自5173,5173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提供网游虚拟物品的交易服务,可以简单理解成垂直领域的淘宝,在虚拟物品交易这个细分市场,我们一直是领跑者。目前平台上每年产生的交易有数十亿,交易平台的注册用户和日均PV都是千万级。我刚刚加入公司时,技术团队只有二三十人,随着公司的成长,目前技术团队已经扩张到两百多人。团队从小到大的过程,是不断克服各种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点心得,今天和大家探讨的内容就是其中一部分:互联网技术团队的绩效管理。今天的话题分为几个部分:1、绩效考核的诉求2、绩效的来源3、互联网研发团队绩效方案设计4、考核结果的应用5、集中问答绩效考核的诉求:在做绩效考核之前,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做绩效考核是为了什么呢?我的答案是为了识别团队的产能分布,以便在分布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假如我们是在打仗的话,那么这个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收集一线情报,有了情报的支持,我们就会比较有方向,而不是凭直觉、拍脑袋。所以,如果一个绩效考核办法,不能把杰出的10%和需改进的5%分辨出来,无论方案本身多么豪华,也是失败的。这两端的部分,往往是我们管理工作的重点,10%的优秀分子,是火车头,是驱动力,他们能够基于现状,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85%的人使用它们的方法来产生更好的绩效,这10%的人,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未来;而后面5%的人,往往是产能的黑洞,这些人占用资源不说,往往还是抱怨、委屈和无能之集大成者,这些人如同病毒,自己所产生的价值有限不说,还有可能严重干扰别人,往往团队中那些怪怪的味道,都是从这些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所以,这也是管理者需要分配多一点精力的人群,当然,如果企业要裁员,通常也是把名额给这些人。只是在我的相像中,另外5%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改善的,这是管理者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感性假设,当然被考核者,往往是比较不希望自己被揪出来的放在太阳下烤的,在我们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的过程中,曾经多次调研走访一线工程师,他们有一个普遍的声音,就是希望最终的结果是一片和谐,要么大家都是50分,要么大家都是90分,但如果真按照他们的意愿来操作,我敢打赌,我们将慢慢失去那杰出的10%,然后,我们怎么可能在杰出人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攻城略地呢?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平凡的大多数(85%?)是中坚力量,他们有稳定的绩效产出,而且不容易跳槽,容易跳槽的是那10%的人,还有5%容易“被跳槽”的人,为什么需要绩效考核我们就说到这。绩效的来源:团队很小的时候靠的是个人能力,种子选手,以一挡十那种,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种子选手的作用已经不是十分明显,中竖力量是“平庸的大多数”,这个时候流程的作用会非常明显,用流程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用流程来规避对种子选手的过分依赖,降低绩效风险(种子选人是最不稳定的人群),当团队更大的时候,平庸的大多数已经成百上千了,团队和工作的多样性让流程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此时,靠的是一种类Web2.0的解决方案,所有员工自动自发的创造性、生产力,这种自动自发出来东西的有效性,需要用文化和价值观来驱动和指导,以上三个阶段,是一种大概的划分,其实在任何一个规模下,三个维度都是互相补充的:人、流程、文化。所以,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认知和努力;人:首先人的方面,个人能力很容易理解,当然是越强越好,当然要在人力成本的限制条件下,除此此外,还有一个东西很重要,那就是合适的组织结构(单元)我们每个项目组有一名项目经理带三四名工程师,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配比,组员的效率容易挖掘,管理成本比较低,协同高效,所以,后期虽然整个团队规模不断变大,但也都是基于这样的项目单元,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来扩展的。这种在业务推动下的自然分裂是非常经济和现实的,基于项目类型的同质分裂,分裂出来的项目组的工作内容(项目类型)大同小异。与此同时,随着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精细,还会有新的工种出现,新工种会专注于某一细分基础模块的工作,这是一种异质分裂,典型的新工种是架构师,团队规模很小的时候,设置专职架构师是件满奢侈的事情,项目经理往往是以一当十的用的,如果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该给谁做,通常都是由项目经理兼的,当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着眼于全局的架构设计,再由项目经理兼做几乎是不可能胜任的,这个时候就必须依赖专职的架构人才,成立架构师团队,不然大家就成天火烧屁股了,架构师团队和项目团队的关注点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我们称为创新线,更多关注创造力,后者称为项目线,关注项目吞吐。针对这两条线,我们设置不同的绩效管理办法,用不同的指标进行绩效跟踪。组织结构问题解决了,我们相当于把一台“拖拉机”变成了“法拉利”。正当我们踌躇满志准备上路时,我们发现摆在面前的是一条泥泞的小路,请问法拉利能够跑过原来的拖拉机吗?,即使能够跑过,我想也不敢跑太快吧,一不小心底盘就报销了,舍不得啊,为了让法拉利们能够跑得快一点,我们需要一条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我们设定规则,要求速度达到多少才能够上去,像拖拉机这种压根就不让上了,从而保证车流吞吐,这条高速公路就是流程,当我们已经不是三五个人加几条枪的时候,流程对绩效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流程,更多是为那85%服务的)。流程:流程的设计,最怕生搬硬套,我有两个关键体会:1、注意各协作团队的综合能力配比,关注瓶颈节点,比如收费站,就是高速公路的一个瓶颈节点,还有容易出车祸的路段也是瓶颈节点,直接影响车流吞吐(排队啊),体到我们的工作现场也有类似的典型瓶颈,比如,当QC资源不足时,项目质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开发团队自己,这个时候再强调什么理论上的职责分工就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时候要通过诸如代码走查制度、加强单元测试来弥补,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用开发换测试的做法。目的是打掉整个流程的瓶颈;2、控制流程本身的成本,够用就好,开发资源不足时,还一定要出详细的设计文档;QC资源不足时,还要求一定要有完整的测试用例,这些都是学院派干的事情,靠谱的流程都是经过裁剪的,以牺牲某种特性来换取更大的好处,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否则,我们付出的流程成本基本上是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流程成本不光是指我们遵循这个流程所花费的时间,还有繁琐的流程所吃掉的工作热情。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文化都是为了制造幸福感,当一个人幸福并快乐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我依然记得在BenQ时,当时的副总张安佐有一句话“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开,就能够一跃而起的人是最幸福的”,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能够让自己每天一跃而起的事情,比如对于一个母亲那可能是为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那么照顾好这个家就是她一跃而起的动力,而之于我们,如果一份工作能够让我们一跃而起,那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效率?,一跃而起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于团队及团队所做的事情的深深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一种人性文化的深耕。以上部分,是有关绩效来源的一些思考互联网研发团队绩效方案设计:先要介绍一下技术团队的生存背景,对于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来说,其真正的产品是“交易服务”,交易服务由两方面构成,一个是产品和技术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生产工具),另外一个是客服提供的过程服务(生产),而负责将“交易服务”卖出去的责任更多的落在营销(市场、运营),持续、快速的交付对用户有价值的交易服务,是电子商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技术团队来说,持续、快速的交付高质量的平台特性,是技术团队的生存根本,鉴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的项目特点是追求短平快,百分之七八十的项目的实施周期都在一周以内,项目规模很小,偶尔有大的项目,我们也是想尽办法把它分解成一二三期,从而降低项目的实施周期,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一个特性最快与用户见面,是验证它是否有效的最好办法。结合大部分项目周期都在一周以内的特点,我们把项目绩效的度量周期定为一个月,每个月会进行一次绩效回顾,让各项目组总结调整,注意,我们只是把月度作为度量统计的单位,绩效考核的周期还是以季度为周期的,月度的度量,决定项目奖金的分配。而季度绩效考核,影响的是季度奖,为什么不选择月考呢?有两个原因:首先如果每个月考一遍,管理成本太高了,其次,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在对产能分布进行识别,我们还有20%的跨月项目的,用季度这样的宽度,可以更好的覆盖,让各个项目组之间的比对数据更具参考价值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接下来谈谈具体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技术团队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整体遵守几个原则:1、使用项目绩效分,来衡量项目业绩2、使用非项目绩效分(事件绩效分),来衡量日常工作之外的创新、拓展贡献3、对于同一类型岗位,使用统一考核模型(权重和算法可调)4、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小工种,使用个性考核办法5、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考核分离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将考核方案分为四条线:项目线、创新线、管理线、标准线,同时,整个绩效考核的维度框架,统一为:主营业绩80%、事件绩效15%、综合评定5%;主营业绩,是指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承担的责任表现;什么是非项目绩效(事件绩效)呢?顾名思义,就是项目之外的贡献产生的绩效,这个名字是我们一开始时候在项目部推出来的,现在已经在整个技术部门应用,所以现在叫称作“事件绩效”会更贴切些。作为技术部门,项目一直是我们的主营内容,我们在制定KPI时,也是重点关注这个部分,比如通过人均项目绩效分来衡量项目产能。然而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贡献不在KPI中,比如内部讲师作培训、比如招聘面试等等。这部分没在KPI上反应出来的贡献,显然不是无关紧要的,此外,这些事情还与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很大的关联,人们总是对做擅长的事情充满热情,比如擅长演讲的人乐意去作培训,擅长沟通的人乐意去面谈,对代码有洁癖的人乐意去做CodeReview等等,如果这些贡献不能够在绩效上反应出来,做和不做没什么区别,谁还愿意做下去呢,热情在萎缩的同时,整个团队的能量也在萎缩,除此之外,当团队越来越大,面对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复杂,一线的情报传递上来往往会延时或失真,管理工作也因此往往会很被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激发一线员工的创造力和热情,让他们去开动脑筋,他们想出来的事情往往更加切合实际,而我们从中识别出“重要”的部分加以大力推动,岂不快哉,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个巨大的脑库,有源源不断的点子来推动团队的发展。事件绩效的量化,我们也有一套办法基本思路就是按照事件的价值大小,分级给一定的分值,然后评估时又分解成基础分和执行效果分,有一个换算公式:绩效分=基础分+价值基数*目标效果系数,“综合评定”,其实就是给管理上级拍脑袋的,大家可以注意到,这个比例非常小,这个靠感觉的不敢给的很大,当然,在团队很小的时候,我们也通常是别无选择的拍脑袋,那个时候是靠“英雄人物”推动绩效的。我们前面提到几条考核线,每一个考核维度在不同绩效线,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项目线主营业绩就是指项目贡献度,使用项目绩效分来衡量,这个绩效分由多个因素构成,比如编码工作量、比如协调工作量等等,我们有一个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分配绩效初始分,每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初始分,后面还会根据项目的测试质量等级、进度执行情况对分值进行加减,具体的评分细则我就不展开了。创新线的主营业绩分解成:发起多少提案,有多少提案被评审通过(可靠性和价值评估),有多少提案被应用推广。创新线是稀缺资源,所以现在用数量积分的方式操作,也是为了鼓励创新。管理线,是指部门经理以上,主营业绩是指:部门人均绩效指标、提前商定的关键目标,标准线,主要是给一些助理类的职位的,不展开。以上,是绩效考核方案的整体设计框架,这个思考框架,其实不局限于技术团队,某种程度上是普适的。考核结果的应用坚持一个原则:一定要认真的做绩效反馈,即直接上级,要和下属进行绩效面谈,告诉下属,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