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考试重点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二、农村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意义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结构与运行规律;促进社会学学科的成长。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为开展农村发展的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服务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的资料与方向性的理论依据④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农村发展的启示1、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是建立在科学调查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对今天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2、县级政权是中国政权体系中承上启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为稳固的一级地方政权。20世纪三十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县政建设实验,对县级政权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启发。3、梁漱溟工业化思想,与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乡办工业类似于今天的乡镇企业。中国已完全解决了社会条件、土地和工业化背景等问题,梁漱溟的工业化思想是合于时代潮流的,完全可以借鉴。4、新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重建。制度化儒家解体以后,中国就面临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就是企图文化改造、文化重建中国。四、《江村经济》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分析(一)主要理论观点1.位于太湖周围的开弦弓村其地区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自然环境条件也较为优越,适于种植水稻。水稻成为其主要农作物。另外蚕丝业在这一带也较为发达,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可见,该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并非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2.蚕丝业作为该村的乡村工业,其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相互配合来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3.随着西方工业的侵入、现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乡村工业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而逐渐衰落甚至崩溃。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丝业市场随之缩小。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的破产。4.蚕丝手工业的破产,乡村工业的崩溃,社会中潜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现出来:(1)造成了该村的经济萧条。(2)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逐步激化。5.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6.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措施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技术改造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遍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二)方法论意义1.《江村经济》扩大了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开创了人类学研究农村文明社区的先河,打破了人类学只研究部落、”野蛮人”、落后民族、和异民族的传统局面,开辟了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新方向。2.《江村经济》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融入社会学调查,在中国实践了把社会学和人类学合家的主张——社会人类学,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先例,是作者”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调查或社区研究的过渡作品”,为在中国采用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江村经济》确立了科学为人类服务的价值观,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改变了过去人类学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为学术而学术的价值取向,也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的崇高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础。4.《江村经济》是功能主义理论与”微型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研究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首次运用,为费孝通先生以后提出的”类型比较方法论”、”层次递进方法论”、”发展模式”、”区域经济”等重要概念提供了理论前提。五、农民的价值观的变迁1、传统的价值观念--务实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团体本位与个性的压抑;进取和保守;眷恋故土与自我封闭;均贫与特权;人际和谐与轻视竞争;重义轻利与追求功利2、时代更新---开放、市场、竞争、信息六、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企业家的推断、思想解放七、农村小康第一,强调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中心,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本任务,关键要靠战略性结构调整。第二,强调下功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积极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环境。第三,强调要稳定农村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第四,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的生活设施建设,提出调整农业投资结构,财政资金、国债资金投入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五,强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三个方面,明确提出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第六,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放在农村,尤其是地县两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干部作风,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风气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八、认识与评价人地关系研究的各种理论(一)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二)可能论或或然论--自然环境仅仅提供可能机会,人类才具有选择利用权,人的利用选择决定自然对人类的利弊作用。(三)生态论(适应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适应性相互作用,是人地关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四)文化景观论--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从文化景观角度分析人地关系,拉系尔称为历史景观。九、中国”圈地运动“与英国”圈地运动“的比较1、时间--英国长达几百件,中国才几十年2、规模--英国绝对规模小,受影响的人数较少。3、被圈地土地性质比较--英国主要是公地和荒地,中国主要是农民承包的良田。4、圈地目的--英国是经济目的,中国是经济目的与政治目的并行5、手段--英国早期是暴力,后来则是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从来没有平等协商,全是暴力推进、无序进行。十、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含义及意义含义: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意义:1、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3、农民们和进城的农民工收入增加,必定扩大内需,有利于刺激城市工业的增长,同时又归还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4、农村的土地会逐渐集中到种植大户手里,加上更长的承包期,无论从预期收入和成本上考虑,农民们都会放心地加大投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十一、农村经济制度1、含义--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及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1949-1978强制性变迁土改--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初级组--农业合作高级组--人民公社1978-今天诱致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十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及意义背景:1、十一界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1978,全国还有一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四川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办法,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意义:1、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导致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我国农业特点。4、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5、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十三、农村工业化含义--1、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降低,所引起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2、吕政认为是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农业人口向中小城镇聚集。3、我们认为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是农村工业产值与就业比重提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口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农村的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十四、三种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模式特征苏南模式华西村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政府主导温州模式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小商品经济起步的模式,市场为主导珠江模式前店后场、三来一补、引进外资新苏南模式环境换发展→环境优化;招商引资强政府到社会建设强政府;百姓殷实;核心竞争力1、启动方式的差异:内发、外发市场拉动方式2、主导产业:苏南是机械制造业、珠江是出口外向型;温州是日常消费品十五、我国的城镇化机制城镇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机制:1、外生性机制--主观选择阻碍作用:重工业优先--资本排斥劳动;城乡分制--城市化停滞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兴起;当前综合机制2、内生性机制--客观力量客观生产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微观市场机制,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十六、对“城镇化是迂回实现城市化的方式”的理解。1、我们所指的城镇化,尤指农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而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