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非典”到“预防甲流”看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非典”事件1.“非典”病毒简介;2.“非典”在中国国内的肆虐;3.抗击“非典”过程;4.政府抗击“非典”的经验反思;5.抗击“非典”的国际性。一.“非典”病毒简介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发病。二.“非典”在中国肆虐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2003年1月,广东省河源市、中山市发生两起医院和家庭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广东省卫生厅及时派出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专家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经回顾性调查,最早的病例发生在2002年11月16日。2003年1至2月间,广西、湖南、四川三省分别有少数输入性病例报告。2月下旬,山西省发生1例输入性病例,并引发当地传播。2003年3月初,北京市发现来自山西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输入性病例。很多不具备收治条件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患者,由于防护不到位,交叉感染严重。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全国内地除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黑龙江、新疆外,其余24个省份均有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报告。全国累计报告诊断病例5327例(其中医务人员969例),死亡349例。三.抗击“非典”1.防控工作: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非典疫情扩散蔓延的严峻形势,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对非典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示。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由党中央、国务院、军队系统和北京市等3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组成,下设10个工作组和办公室,负责防治非典的10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卫生部作为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防治组的牵头单位,负责做好防治工作,针对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准确统计并及时公布疫情,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防治效果。卫生检疫组负责做好卫生检疫工作,加强对车站、机场、码头、出入境口岸和汽车、火车、飞机等重点部位流动人员的卫生检疫工作,采取果断措施,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科技攻关组负责组织科技攻关,充分利用国内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找到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宣传组负责大力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宣传传染病防治法与防治知识,宣传防治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群众的信心;社会治安组负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趁机造谣惑众、哄抬物价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利益。教育组负责加强学校的疫情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教师的作用,关心师生身体健康,对患病学生要及时救治,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北京组负责北京市非典的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全国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后勤保障组负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医药用品等各种物资和设备不断档、不涨价。农村组负责把农村疫情的防治工作做在前面,摸清农村疫情,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困难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对城市农民工就地救治。外事组负责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合作。2.医疗救治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抗击“非典”第一功臣:钟南山李晓红烈士(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享年28岁。谢婉雯(1968年-2003年5月13日)2003年3月,香港的SARS疫症爆发。由于当时情况危急混乱,谢与另一殉职男护士先後亲自为病人插喉,怀疑因此感染致命病毒。她在4月3日留院治疗,2003年5月13日凌晨四时因抢救无效而逝世。3.政府工作抗击“非典”三大“救火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组长:刘淇北京市市委副书记:王岐山重要政策的决定1.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和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在防治非典疫情最关键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成立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协调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全力以赴地抓好非典防治工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指挥机构,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系统。2.及时将非典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3年4月8日,卫生部将非典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5月9日,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总结前阶段防治非典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制定并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月12日,卫生部以卫生部令的形式发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完善了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3.依靠科技,深入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防控工作效率。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科学态度,依靠科技人员,运用科学手段,努力查找病原病因、研究流行病学规律,探索有效诊治方法,研制防治药物。4.全民动员,群防群控。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地方和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组成了战胜非典的强大突击队,形成了全国抗击非典的强大合力,展示了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5.信息公开与透明。抗击非典过程中,卫生部等各部委和相关单位积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传媒,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制订的一系列防治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引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卫生部坚持每天向社会公布全国疫情,先后召开9次新闻发布会、24场新闻通报会、吹风会和媒体见面会、非典疫情每日通报和专家分析会在中央电视台连续80次现场直播。北京小汤山医院2003年春天,首都SARS横行,市政府决策,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从此成为北京抗击非典的重要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军地携手,万众一心,义无反顾,仅用七天时间,建成世界最大的野战传染病院,五十天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迅速建立,极大地缓解了首都非典病床紧张的局面,切断了非典传染途径,成为北京疫情形势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为首都抗击非典做出了重大贡献。、四.经验反思(从“非典”反思政府危机管理)1.反思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应成为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某些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失衡。从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就暴露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2.反思二: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简政放权,不再直接经营企业,政府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如义务教育、疾病防疫、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可以避免各种危机带来的损失,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3.反思三: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管制。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各级政府指挥有方,措施得力,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政府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关键。“非典”考验了政府行政效率、管制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总体素质。4.反思四: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信息,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形成抗击危机的良好氛围。非典”让我们认识到了信息的极端重要性。“非典”危机的教训在于,初始阶段,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月20日之后,政府增加了关于“非典”危机程度、危机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透明度。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消除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和国际形象。5.反思五: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空间。非典”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认识。这一宝贵的反思,将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就是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与权利;而对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的破坏,将殃及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爱护的意识,这固然与公众素质较低有关,但是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破坏公共空间者进行有效的管制。6.反思六:必须高度重视问责制度。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所奉行的最高原则只能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把视野转移到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只有尽快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变革治理之道,才能有效承担起“执政”之责。在“非典”发生期间,中国首次在突发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这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将有助于中国推进“官员问责”制度。对策对策一: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应将危机事件的预警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抓紧抓好。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发生危机,应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同时应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及指导意见和防治方案。对策二: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协调机构、全面的应对网络纳入其中。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常设的制度化的网络状的反危机机构,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保证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对策三: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对策四:建立政府官员问责机制。建立政府官员问责机制。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真正为公众服务,提升自身的形象,提高社会公民的信任度。官员考核和任命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促进危机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种舆论工具都要监督政府,帮助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惩处对危机事件负有直接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以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对策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政府要有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和开放的措施,应当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处理危机事件协调互动的良好氛围。建立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分担危机处理工作的社会职能。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积极推进国际沟通与协作,主动寻求国际援助,邀请国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