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对策[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作为目前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初中生因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大部分教师将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归咎为学生本人,但事实上,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认识分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预防对策一、初中生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行为。他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降低教学效率。初中生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等矛盾错综复杂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从而导致大量的问题出现。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1.无故缺席2.随便讲话3.传纸条4.玩电子游戏5.走神、开小差6.听歌7.做其他科的作业8.吃东西、嚼口香糖9.看其他无关的书10.上课睡觉11.吵嚷起哄12.与同学、老师发生口角13.极端羞怯、害怕被提问14.心烦意乱、焦虑紧张15.敏感多疑、过度焦虑16.照镜子、梳头发目前我国学者比较倾向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显性)。包括侵犯他人的行为、过度亲昵行为和盲目反抗权威等行为。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隐性)。包括涣散行为、草率行为、退缩行为、过分依赖行为和抗拒行为。二、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许多教师都归咎于学生本人。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从学生、教师、环境方面来分析原因。1.学生方面的原因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初中生认为自身原因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大量的课堂的问题行为是主要由学生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身心不适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初中生正处在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特殊性也正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内在因素。1)初中生认知过程的特点与课堂问题行为初中学生的各种认知过程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初中生感知觉逐渐精确,观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日益提高;注意能力比过去更加具有稳定性和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具体形象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感性材料的直接支持。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是极其不稳定的,因此其不稳定性造成的种种矛盾易导致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感知觉的提升、注意力的选择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促进了初中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他们不再盲目以教材以教师以课堂为纲,因此,在课堂中就倾向于在不感兴趣的时候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和同学讨论或者沉浸于自己的思考。更有甚者,在不满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与同学或者教师发生激烈的口角争辩。也有少数个性鲜明的初中生对于自己极不感兴趣的课堂,选择迟到、早退或者缺席的消极对抗行为。2)初中生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在生理特征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情感和意志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情感丰富,容易外露;意志较坚强、勇敢、有毅力,但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由于认知的局限,往往不能正确与区分坚持与固执,勇敢与轻率等之间的区别。初中生的喜、怒、哀、乐都能从面部的表情上直接反应出来,情感变化快且不稳定,易冲动,在课堂中,在其兴奋的时候易产生热烈讨论、吵嚷起哄的行为;初中生的意志较薄弱、较脆弱,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或逃避退缩,在课堂中易产生心烦意乱、焦虑紧张或过度羞怯、害怕被提问的行为。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组成的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者、帮助者与促进者,因而在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关系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因此,教师在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可分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管理方法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1)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单一,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呆板,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拖堂或补课等等,这些教学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疲惫,也会诱发课堂问题行为。教学过程不流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教学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教学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会置功课于脑后,开始捣乱,扰乱课堂秩序。2)课堂管理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因素:(1)管理不当。比如,教师滥用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公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2)任务中心的管理风格。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考分上,从而导致对学生多种需要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忽视。(3)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把课堂管理活动绝对化,以单调、生硬、死板的“管理”,取代耐心、细致、深入的“教育”,把课堂管理手段本身变成了管理的目的。3)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初中生容易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喜欢任课教师自然也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讨厌老师也就讨厌他所教的学科。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感到反感,不愿听其上课,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据有关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学生存在偏见,普遍现象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漠或过于苛刻,对成绩好的学生却很偏爱,甚至是对其犯错过分包容。教师的这种态度极易使处于敏感阶段的初中生产生反感心理,那些不被重视的学生往往会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课堂问题行为便会变得频繁。3.环境因素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人的行为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对初中生课堂问题的产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促成作用。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在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或者社会暴力、视听等不良现象的影响。或者,课堂内学生超员、光线昏暗、温度过高、噪音大、卫生条件差,学生会压抑沉闷、精神涣散,都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三、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对策综上,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本人、教师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交织产生的。因此可根据其影响因素遏制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充分挖掘初中生心理特征有益的一面,对其不利的一面积极引导并及时帮助其矫正。初中生的感知觉的精确性,观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都有显著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方法的指导;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管得太死,特别要注意发展稳定而广泛的兴趣,以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注意;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精确性,论证要充分,并善于促进初中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2)减轻初中生的负担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几乎每次改革都未将减负作为首要目标,带来的都是课业负担的加重,是学生疲惫不堪而易产生积极的对抗或消极的逃避行为。初中生从童年时期学业轻松的状态到初中相对紧张和繁重的学业中,需要一个缓和的适应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业负担不宜过重,要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学习焦虑等)、身体负担(如沉重的书包)和生理负担(如睡眠时间、活动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的被挤占)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只有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初中生才能更好地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学关系中的主导部分,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课堂与时俱进;要明确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和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宽松的课堂语言交际环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要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摒弃偏见,让学生感决到被重视,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4)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成果数字化资源是课程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过促进教师合理有效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资源的按类型课划分为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超文本等,每种资源具备各自的特征与实用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适当地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5)优化学生评价结构在传统的教学中,评定学生优差好坏一概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样的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我国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法,将学生的成绩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如由平时作业、随堂测验、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组成,而期末考试只占其中极小的比例,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尤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表现。参考文献:[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胡启先.教学实用心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3]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5):3—13.[4]王岳,邓文虹.新版教科书配套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5):22—27.[5]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评价改革管窥与启示—以WNCP《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5):121—127.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