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分析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损伤疼痛病(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脑外科一、基本情况损伤疼痛病(脑震荡)是我院脑外科实施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脑外科开展了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2例,完成12例,平均住院日11.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耳穴埋籽(贴压)、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针灸、推拿、脑超声治疗等。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12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耳穴埋籽(贴压)使用率100%,中药、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耳穴埋籽(贴压)、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外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针灸、口服中药汤剂和康复训练、脑超声治疗等。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中,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耳穴埋籽(贴压)、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耳穴埋籽(贴压)操作简单、治疗方便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灸疗法对急性期烦躁患者不宜使用;2.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脑超声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部分不予报销。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1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12例(100%);临床痊愈1例(8.3%),好转11例(91.7%)。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二)疗效评价评价标准:主要为对症状的评价,包括对损伤疼痛病(脑震荡)主要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的评价。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改善症状:12例患者主症改善12例(100%);次症改善10例(83.3%),未改善0例(0%)。案例1:王某,男,56岁。主因“车祸致头痛、头昏半小时”入院。伴有头痛、头昏、恶心,舌红,苔薄白,脉弦涩,查:T37.1℃,BP130/80mmHg,神志清,精神萎,头右额部一约4*3cm肿胀,压痛,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口、耳、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颈软,胸腹无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头颅CT:颅内平扫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损伤疼痛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脑震荡、头皮血肿。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立即给予耳穴埋籽(贴压),配合外科基础治疗,患者恶心症状立即改善,头痛及头昏症状逐渐改善,治疗1周后患者头痛、头昏症状基本消失。案例2:朱某,女,42岁。主因“骑电瓶车时跌倒致头痛、头昏一小时”入院。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舌红,苔薄白,脉弦涩,查:T36.8℃,BP115/75mmHg,神志清,精神萎,头后枕部一约4*6cm肿胀,压痛,一长约4cm裂伤,出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口、耳、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颈软,胸腹无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头颅CT:颅内平扫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损伤疼痛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脑震荡、头皮裂伤、头皮血肿。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立即给予耳穴埋籽(贴压),配合清创缝合、外科基础治疗,患者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症状逐渐改善,病程中患者出现耳鸣,经五官科会诊未发现异常,予脑超声治疗1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案例3:王某,男,68岁。主因“车祸致头痛、头昏两小时”入院。伴有头痛、头昏,舌红,苔薄白,脉弦涩,查:T37.0℃,BP135/85mmHg,神志清,精神萎,头枕部见挫伤,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口、耳、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颈软,胸腹无压痛,右膝部见挫擦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头颅CT:颅内平扫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损伤疼痛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脑震荡、软组织挫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立即给予耳穴埋籽(贴压),配合外科基础治疗,第三天起予行气活血祛瘀剂桃红四物汤加减,患者头痛、头昏症状逐渐好转,住院10天后出院。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110021李×男842011-5-12011-5-162110208张×女622011-5-12011-5-20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脑震荡临床治疗难点分析西医对脑震荡的治疗主要为卧床休息、神经营养剂等,对患者出现的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等。(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有效且短期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本病因外伤所致。中医认为,脑为奇恒之腑,藏精气而不泻,元神舍居于脑中,性喜静守,恶扰动。同时头部脉络丰富,脑为宗脉之所聚,是气血阴阳朝汇之处。头部受到外力震击,脑和脑气必然受损,扰乱静宁之府,出现神不守舍,心乱气越。同时头部脉络受伤,血离经隧则渗溢留瘀,气滞血瘀,阻于清窍,压迫脑髓,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神明昏蒙,脑的功能发生障碍紊乱,使头痛、头昏、健忘、多梦、失眠等诸症皆发。气滞血瘀,阻塞清窍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对轻型颅脑损伤治疗必须施以通窍理气,活血通络。自拟通窍活血理气汤中九香虫(麝香贵重稀有多缺,临床多以九香虫代替)开窍醒脑、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天麻、钩藤解痉熄风镇痛;黄芪补气以活血,因气为血帅,气旺则血行;丹参、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活血祛风止痛;马钱子通络止痛,兴奋神经;川芎、葛根引药上行入脑,使诸药直达病所,充分发挥药效;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使邪祛正盛,脑络通畅,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首,头脑得养,其病则愈。因麝香昂贵且稀少,目前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证实临床效果良好。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均发现颅脑损伤后可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并认为脑血管痉挛和脑缺氧、缺血损害是颅脑损伤主要病理变化之一。脑神经功能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此,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轻型颅脑损伤的症状。从现代微循环观点看,方中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的药物可通过改善颅内微循环、稳定细胞膜,从而促进脑组织内出血及脑水肿的吸收消散。如丹参内含有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酚、维生素E,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川芎含有一种内脂衍生物,为挥发油状生物碱和阿魏酸,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钩藤内含有钩藤碱及异钩藤碱,它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因此,对改善颅脑损伤后诸多症状疗效显著。耳穴贴压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耳上具有人体相对特异性的穴位。《灵枢》云“十二经通于耳”,《内经》中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耳不但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且与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耳穴乃“宗脉所聚”,刺激可疏通全身经络系统,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耳穴贴压以耳穴神门、心、皮质下、脾、肾等为主。祖国医学认为耳穴—神门穴为影响人体神智.精神的特异性作用穴位,对人体精神之所—头会产生良性调节作用。心主神明,耳穴—心穴能宁心安神,疏通经络,清心降火,养血安神,补肾益精,调和气血,故能治疗失眠,多梦,健忘等症。耳穴—额、颞穴为健脑要穴,与神门穴配合可增强疗效;耳穴—皮质下穴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诸穴合用,共奏活血通络,调畅气机,豁痰醒脑,解痉止痛,镇静安眠之功。现代医学认为以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可有明显增加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因而压之可改善大脑的血供情况,交感能调节血管舒张功能,皮质下有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功能,刺激耳穴可提高血浆中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通过调节神经介质,调整自主神经共功能状态,而达到止痛效果,减轻头痛、头昏、健忘、多梦、失眠等症状。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目前未发现国内外对于本疾病其它中医技术治疗方法。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