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3.掌握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学习目标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走近作者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相关介绍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写作背景听课文朗读,注意句读。疏通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只是(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表现在外面等同,一样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1.通假字通“饲”,喂通“现”通“才”,才能重点积累)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2)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马)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推测、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其实))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第二段哪些文字体现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细读感悟)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4)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作者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对埋没人才现状做了揭露。思想和写法探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马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无千里马,而是不知马无限惋惜无限愤懑无限嘲讽板书设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