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概论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科学二、实验用动物三、实验动物四、实验动物的特征(一)遗传背景明确(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四)应用范围明确(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实验动物生物学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实验动物营养学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六、实验动物医学七、比较医学八、动物实验技术九、动物实验伦理学十、实验动物福利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第三节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五)患有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八)审查发证(九)监督管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测方法(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报告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验方法(七)检测规则(八)报告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设施(五)环境(六)工艺布局(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九)关于动物运输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附录2-A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一)基本要求(二)方法的选择(三)交配方法附录2-B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质量要求总原则(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六)检测规则(七)标签(八)包装(九)贮存、运输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检测样品(五)检测项目(六)检测程序(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检测报告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一、实验动物福利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一)减少(二)替代(三)优化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五、善待实验动物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三章实验动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一、遗传学基本原理(一)遗传与变异(二)染色体、基因和性状(三)遗传基本定律(四)基因突变二、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一)近交系(二)封闭群(三)杂交群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一)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二)遗传质量检测要求(三)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监测意义(二)监测方法三、实验动物主要疫病(一)鼠痘(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三)仙台病毒感染(四)兔出血症四、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流行性出血热(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三)狂犬病(四)猴B病毒感染(五)猕猴的逆转录病毒病(六)弓形体病(七)沙门菌病(八)钩端螺旋体病(九)结核病(十)志贺菌病五、实验动物防疫(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四)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分类和管理要求(一)普通环境(二)屏障环境(三)隔离环境二、实验动物设施区域设置要求(一)设施的建筑要求(二)实验动物设施工艺设置(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几个主要部分介绍三、实验动物设施人员管理要求(一)人员进出设施的一般要求(二)屏障设施进出的一般程序四、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要求(一)生物危害特殊动物实验设施(二)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三)放(辐)射污染防护动物实验设施五、实验动物运输的环境要求(一)运输活体动物的笼具要求(二)实验动物的运输应注意事项第四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的种类(三)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四)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一)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二)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三)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四)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八)猫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猴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禽的营养需要特点(鸡)(十)实验鱼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五节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和饲养管理常识一、小鼠(一)分类学地位(二)生物学特性(三)饲养管理二、大鼠三、豚鼠四、地鼠五、兔六、犬七、实验用小型猪八、非人灵长类九、实验用禽类十、实验用鱼类第六节影响动物实验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动物实验的因素二、遗传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三、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二)营养因素(三)实验操作和饲养管理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第七节常用实验动物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一、动物模型的概念二、动物模型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二)按系统范围分类(三)按模型形式分类(四)按中医体系分类三、动物模型的意义四、动物模型复制的原则(一)相似性(二)重复性(三)可靠性(四)适用性和可控性(五)易行性和经济型(六)符合动物实验伦理与3Rs的原则第八节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实验动物(二)选择解剖、生理特点和某些特殊反应符合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动物(三)选择对人类疾病易感的或患有相似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动物(四)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品系的特性选择动物模型(五)根据实验研究不同精确程度要求,选择标准化实验动物(六)用于揭示生命本质DNA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七)应符合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一)染色法(二)穿耳孔法(三)剪趾法(四)挂牌法(五)挂腿圈法(六)烙印法(七)针刺法(八)剪尾法(九)剪毛法三、动物保定(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二)常见的各种动物保定方法四、动物麻醉(一)麻醉前的准备(二)常用的麻醉方法(三)常用的麻醉药(四)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五)麻醉的注意事项五、动物给药方法(一)经口给药方法(二)注射给药方法六、动物标本采集(一)采血方法(二)体液的采集方法七、动物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二)疼痛处理(三)创口处理(四)饮食及输液(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六)特殊处理八、动物安死术(一)安死术的概念(二)采用安死术必须符合的标准(三)安死术的常用方法九、动物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常识与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节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常识第二节人员的健康管理一、加强对实验动物法制化的管理二、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三、动物实验的操作化规范化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节意外伤害的防护一、外伤防护二、化学防护三、毒麻药物防护四、辐射和紫外线防护第四节实验动物疫渊的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生物安全常识一、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二、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三、实验动物疫源的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第五节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的概念(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属地为主原则(三)预防为主原则(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五)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理程序(一)应急处理前准备工作(二)现场调查(三)综合诊断(四)疫情处理(五)确认疫情终止(六)总结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