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拥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动摇的指导地位。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国情,我们就必须首先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完成时期。那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显现,工人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的无产阶级提出了“摆脱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任务。同时,伴随资本主义形成及其弊病的出现,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此条件下,当时年青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社会实际和无产阶级斗争之中,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经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前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基本完成过程,必然得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从而全人类获得解放幸福的科学和理论。它的基本思想也可以区分为:“批判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基本道路及其理论基础三个部分,归结起来,主要是:(1)理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重点的辩证唯物主义。(2)批判旧世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统治,经过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3)建立新世界: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社会化大生产与公有制生产关系,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就是它的“批判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特有道路及其主要理论基础。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含着三个公理:唯物史观的第一个公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所谓社会存在:本源上就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广义上还包括因分工而来的其他人类实践。唯物史观的第二个公理:社会发展是社会客体决定制约和社会主体能动实现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客体的决定制约,就是指社会客体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社会主体能动实现,就是指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是通过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即阶级矛盾、阶层矛盾、个体与群体或群众的矛盾及其它们表现而实现的,也是通过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而分配客体发展资源与成果,聚集社会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的第三个公理: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二重性过程的统一。社会类形态发展是由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类特性所决定的,社会质形态发展是由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的异质性所决定的;社会质形态发展不得脱离社会类形态发展,社会类形态发展又是通过社会质形态发展而实现的。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那么对于近代以来命运多舛的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进行了艰苦探索。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真诚地希望效法西方,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戊戌维新运动夭折了,辛亥革命流产了。这不能不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他们决心发动一场启蒙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便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扫清思想障碍。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他们的努力应当肯定,当封建主义还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间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已经开始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采取某种保留态度了。他们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正是由于怀疑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才会想到要另辟蹊径,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方案,从而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思想土壤。此外,十月革命的推动也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十月伎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权先进分子从中扑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嬴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嬴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无能为力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用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有160多年。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演进,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性区分的标准是:社会存在上的第一个标准: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第二个标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社会意识上的又一个即第三个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高度。据此,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大体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基本完成,马克思主义在与(外部)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获得广泛传播,推动着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和建党,并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这是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成果。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来临和列宁主义诞生、十月革命胜利,是转入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并且,自本阶段起,因东方和西方社会条件的不同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发展开始明显地区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脉络。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新中国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即列、斯、毛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出现,是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成果。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社会资本主义时代来临和铁托、赫鲁晓夫的改革,是转入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苏大论战”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深入,并由我国四代领导人的大力推动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重要思想,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由它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