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草的意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中“草”的意象一、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成了屈原精神世界中坚贞人格纯净内心的一种写照。“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自此以后,香草意象成了诗人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成为他们在污浊现实中维护美好德行、寄托高蹈情怀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成了后世隐士生活的一个象征。二、芳草作人格志向的象征,寄托诗人的理想、追求和独立。病起陆游山村病起帽围宽①,春尽江南尚薄寒。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断香漠漠②便③支枕,芳草离离④悔倚栏。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注释】①帽围宽:形容面容消瘦。②漠漠:烟尘弥漫的样子便:合适。④离离:纷繁的样子。有人说曹植的“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两句诗概括了这首律诗的主旨,你认可吗?试加以分析。该诗把“闲”和“愁”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帽围宽”“尚薄寒”,还是“香漠漠”“草离离”“志士凄凉”“名花零落”,都构成了“闲愁最苦”,虽然诗人用闲适的口吻,细腻的描写来表现,却始终无法掩盖心中的悲愤激昂情绪。在末句中也充分地表现出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留别王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①?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①借助,凭借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2、从一个角度赏析颈联。落第士子的孤单寂寞、辛酸与怨怼,自己归隐的理想,同王维友情的深厚,惜别之情。本联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谁”字,反诘有力,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使得全诗才具有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从结构上看,本联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自知功名无望,才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炼字、思想感情、本句的作用等角度)三、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芳草作离愁别绪的象征,抒写人们的思念、惆怅和苦闷。《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诗人借“芳草”衬托的是思乡之愁。“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温庭筠《菩萨蛮》)“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林逋《点绛唇》)三位诗人用草勾勒渲染离别的气氛,草的延绵不绝,表示思念之情的悠长,而草的碧色又暗合了送别时的凄凉心境。“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杆意无尽。”(欧阳修《洞仙歌令》)“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秦观《八六子》)诗人直接将心中不尽的哀愁化着绵延的“芳草”,这些“芳草”皆披上灰暗的外衣。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①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注释:①“五城十二楼”衍化成“十二栏杆”,它先指神仙居处,后借为女子闺阁的代称,也常喻愁思之多。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词的上阕。2、分析下片主要的表现手法。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女词人心烦意乱,把一道道的“阑干”都“倚遍,凄婉、惆怅之态鲜明生动地凸现于纸面。“愁来天不管”从心理的变异上极言愁之深、愁之广和愁之郁结难解,以至连“天”都不管不问了。乐景写哀情,和风习习、暖日融融,百花竞放,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然而,抒情主人公因别有幽恨在心头,自己在可人春色中却“输与莺莺燕燕”!竟比不上莺莺燕燕们自由、欢乐。“芳草”喻指词人心目中热切思念的亲人,寄托了词人的悲切思念。赠远顾况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窗下听新莺。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赏析:时间流逝,空间隔阂,记忆却没有变淡,宛若河水流动连绵不绝,犹如道路通向远方,然而往日不可重来,时空的阻隔不可超越,所以,惟有绵绵不绝的记忆,有如春草重生,把心灵的空虚反复填补罢了。眼前历历清晰景象,与心灵的深沉盼望和惆怅彷徨构成对比,映照出一幅绵绵相思永远抱憾的情景!“暂出”,表明一种随意性,这是一种精神恍惚状态下不由自主的举动。“却来”,这是一种突然转折,是思远道没有结果反而徒生惆怅情绪之下,一种切实的行动(即所谓窗下听新莺),寻觅回以往那份心灵回忆。可惜,眼前的情景却是——虽然窗下依然,莺鸟还在啼唱,分明已是事过境迁,时空隔离是无法置换的,这并不能弥补作者心中的那种惆怅和遗憾之痛!【苏幕遮】词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①乡魂,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①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写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斑斓,意境开阔。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四、芳草作美好生命的象征,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①,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①古代指酥油,比喻滑腻。春雨中草色无声地染遍了大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严寒将去,早春已至,这美丽的初春“草色”将诗人满心的期待与喜悦和盘托出。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这是一首行卷之作,作者曾以此诗谒顾况而得以在“米贵”的长安由“居不易”到“居易”。全诗八句,前六句咏草,其作用是布置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景色殊为迷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赞美了古原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活力、执着和永恒,也赞美了所有如野草一样顽强、坚韧的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后二句咏别,“萋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所有咏草的笔墨的最终落点。五、芳草作人事盛衰感时伤世的象征,寄托不尽的愁苦、感慨和思考。“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野草、夕阳,这些象征着衰败的意象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乌衣巷对比,突出今天荒凉。小草沐浴过朱雀桥边繁华的朝日,也领略过乌衣巷口冷落的夕阳,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见证,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刘翰《石头城》)诗人面对“繁华事散”的金陵,从夜空、月色、雁声、芳草中感受到六朝衰败以后的沉寂与凄清,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咏草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陵十二愁。赏析:《咏草》以草的连年繁茂,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满目芊芊野渡头”起句铺之以实景;满眼都是茸茸碧草。野渡头,是野草蔓生之处,也是诗人立足之地。这渡头,为下文“绿水”、“别洲”的叙写立了基、开了源。继野草实景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若个解忘忧?”“若个”,《方言藻》解为“哪个”,句意为不知道哪个懂得忘忧。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这个草能使人懂得忘忧。古代有萱草可以忘忧的说法,诗的开头统领全篇,为下文叙写开拓了境地。颔联从离馆写到别洲草。近看,芊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他洲。“离馆”,即别馆,也就是别墅。颔联说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达荒远之洲。颈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衰草凄迷,反衬了荣华已逝。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月是当年月,园是昔日园,离馆的奢华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陈迹,只有草还在那里一岁一枯荣。石头城,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这一联由金谷园写到石头城,以今日之败象暗衬往日的盛况,仍然以草为行文线索,概入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而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这两句以草枯凋托豪富的衰败,同时隐含着草枯还可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尾联从送王孙写到金钗愁。“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世这用于一般身份高贵的人。“买断金钗十二愁”,“买断”是招致来的意思。“金钗十二”指美女。《古乐府》有“头上金钗十二行”之句,这里的美女系指石崇的爱妾绿竹,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势败后,赵王伦派孙秀去抄他的家,向他要绿珠,石崇不肯给,孙秀杀了石崇,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这就是“买断金钗十二愁”的本事。诗的结尾点明石崇人亡财空,说明富贵一时,昙花一现,终不如草还能春风吹有生。诗收煞处才回应发端时提出的“不知若个解忘忧”的问题,争逐于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这首咏草,写作特色是,虚实结合:渡头之草为实,园中之草为虚;远近结合:离馆之草为近,别洲之草为远;今昔结合:渡头之草为今,金谷之草为昔;物意结合:写草为物,写人为意。桂枝香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