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绿色的丰碑》,完成小题。绿色的丰碑①“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着日月啊,人就凭着个心呐……①”②1980年冬至,吃过早饭,6个年龄差不多的中年汉子相约来到古浪县八步沙了解地形地貌。一路上,他们哼唱着小调给自己打气,这漫漫黄沙怎么治,谁心里也没有底。③背负家人的不解和乡邻的嘲讽,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人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④1981年春,古浪县首家联户经营的林场——八步沙集体林场正式成立。没有匾牌,没有场房,有的只是他们6人背上的铺盖卷、肩头的大铁锨和腰里的水葫芦。六个人节衣缩食,凑钱买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⑤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20岁的小伙子石银山眼睛里充满了迷茫:“爹,就凭我们这些人,压住这漫漫黄沙,不是愚公移山吗?”石满不吭声,拿起铁锨一脚踩下去。挖树坑、栽树苗,背麦草、压沙障,孩子们跟在父亲身后一起一跪,一天下来,膝盖上磨出了血印。⑥太阳慢慢西下,沙漠的夜来得早。风依旧呼呼地刮,漫天都是黄沙,嘴巴里、鼻孔里、衣服鞋子里全是沙子粗糙的触感,麦草在天上打着旋儿,贺发林无奈,只得收拾好工具,倒退着一步步回到了窝铺。夜间,黄风还是没有消停,狂怒地掀着沙子,一股脑儿地向房顶上抛撒。⑦“说说沙漠怎么来的(甲)传说张果老为了压毛驴,装了半袋沙子放在驴背上,结果袋子破了,就撒了一路,后来这沙子就长个不停,埋了房屋、道路和寺庙(乙)”爱读书的贺发林开始给冻得瑟瑟发抖的众人讲故事。⑧天亮了,来不及重新搭建窝铺,贺发林捡来几块石头支起锅,郭朝明捡来干树枝点起火,罗元奎提起水桶倒满水,抖一抖布袋里的沙,把带来的面粉倒进去搅拌。没有一叶绿菜,伴着些许沙子,一锅拌面汤让几个中年汉子三下五除二喝了个精光,抓一把沙子擦擦碗,他们扛起铁锹、沙铲,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⑨在沙漠中行走是困难的,况且还背着草,一脚踩下去就会陷下去,一深一浅,左右腿的力量不平衡,石满一个趔趄栽倒,脚脖子肿成了“馒头”。顾不上钻心的疼痛,石满指挥孩子们栽完最后一颗树苗,才一瘸一拐离开了沙窝。伤筋动骨一百天,石满在炕上躺了十天就坐不住了,第十一天大清早,他拄着拐杖去巡林。⑩4月的某一天,罗元奎在睡梦中忽然听到轰隆一声闷响,就失去了知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躺在自家炕上,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满屋子弥漫……“老罗,你终于醒了,吓人哩。”石满凑到跟前,给他掖掖被子,抹了一把泪。“活着就好,活着就好。黄沙埋在了脖子根,都以为你就葬在黄沙岗了。”张润元安慰着罗老汉,把满满一大碗中药端在他面前:“受惊了,好好缓几天吧,看你这身子骨。”他欲言又止。罗元奎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不止是窝铺塌了,他更担心昨天种的树苗是不是又被连根拔了。栽上、吹跑,再栽、再吹跑,继续栽……沙漠中造林,成活一棵往往意味着栽种五六甚至七八次。种树不容易护林更难,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风刮不走,就被羊啃光。育林人的意志,在反复的栽种里牢牢生根。1984年(A)春天到了,在六位老汉的心上,这是一个真正的(B)春天。上年栽的树,成活率为78%,看着一棵棵幼苗发芽抽叶,六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面对满眼的嫩绿,他们竟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得泪光闪闪。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老汉们的头发也白了,他们舍不得这片林子。贺老汉做手术前,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身体不行了,治沙的事就交给你了,你得给我把八步沙看好。”石老汉病倒在沙岗上,他告诉儿子:“你要好好干,不要把我们干下的这些事情丢掉了!”郭老汉让儿子辞了供销社的工作,回到八步沙继承他的治沙事业。他病卧在床,反复交代:“我走了以后,你和后生们,一定要把八步沙管好!”罗老汉弥留之际,握着儿子的手,仔细叮咛:“我们这辈子不行了,就往下传,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张润元说:“治沙就是个苦力活,得有耐心、苦心和坚持心。”正是因为这一股执拗劲,六老汉把治沙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如今,他已经学会了驾驶各种大型车辆的技术,每天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37年来,八步沙三代人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硬是在这个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图画,绘就了这一望无际碧绿的沙海!“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今天在甘肃武威境内流传非常广的一首民歌,唱的正是六老汉祖孙三代的故事,他们用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取材于“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注释)①:甘肃民歌《刮地风》的歌词,民歌展现了当地一年中特殊的节气、农作和地域特色。50.在第⑦段(甲)(乙)两处分别加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问号(乙)省略号B.(甲)句号(乙)句号C.(甲)句号(乙)省略号D.(甲)问号(乙)句号51.请解说段(A)(B)两处“春天”的含义。52.根据下面的提示,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50字)(提示)颁奖词的基本写法:大处着眼,点明人物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融情析理。53.请你就本文前三段的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说说你对此问题的思考。问题:思考:【答案】50.C51.示例:【A】处是指自然界的春天,【B】处指六老汉治沙种树有收获,看到了成果。52.示例:从第一代治沙人在承包治理沙漠的合同上按下自己的手印,自此三代接力、矢志不渝,把茫茫荒漠变成了葱茏林海。从昔日的“六老汉”到今天的“六兄弟”,他们传递的是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结出的是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53.问题:文章为何用地方小调开头?思考:吸引读者,交待了六老汉的身份,体现了他们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