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的折射》教学反思摘要:《光的折射》是初中光的反射与折射承上启下的一节,教学内容量大难度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为了讲透讲全知识点,发挥教材的作用,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情况,对本节内容的引入、实验、作图、现象分析与比较做出思考,重点关注光的折射规律的形成过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学生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词: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图《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重要的一节,从内容上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基本能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等概念,知道光在同种介质中发生反射时,要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光的折射研究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发生偏折时的现象和遵守的规律,内容上要比光的反射难度有所增加,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比反射复杂,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的增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本节课要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光的折射光路图。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着重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整体反应比较理想,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要做好新课的引入,以现象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从现象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用了两个事例引入的:第一,分组演示,用八只一次性塑料杯装满水,将长铅笔(筷子)斜放入其中,从侧面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水面上方观察,你又会有什么发现?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调动学习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农村里的孩子,许多人都喜欢在夏季用鱼钗去捣鱼,看到鱼却捣不着鱼,瞄得越准越是捣不到鱼。这是为什么呢?向有经验的渔民打听才知道,看到的“鱼”是虚假的鱼,而真实的鱼在看到“鱼”的下方些,这是为什么呢?过渡到光的折射知识的讲解。在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光盘中,有一个光的折射的视频,可以一次性观察到一束激光射向水面后,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新课引入也非常帮助,可以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光的折射光路图。2第二,要做好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我借助塑料水槽和激光笔,先在水槽相对平整的一侧外壁,用笔画出一条竖直的虚线当作法线,再画一条倾斜的直线当作光线,无水时光线会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然后在塑料水槽中放入三分之二的水,将光线沿着原来的直线方向照射,明显的观察到水中的折射光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展示了光的折射光路图。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可以很快的得出光发生折射时,三线共面,分居两侧。将此时的实物图转化为光路图,同时强调入射角与折射角,为了比较两个角度的大小,可以将入射光线的直线传播方向用虚线标出来,然后画出折射光线,用数学上对顶角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接着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增加入射角,让学生说出折射角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过程非常清晰,学生容易说出结论。这样光的折射规律三个要素都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来。同时也要强调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在法线两侧也在两种介质中,这与光的反射有不同之处,对以后的分析光路很有帮助。最后也可以引导讲解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第三,要作好光路图。由于光的折射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目前又不能达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抽象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思维,画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些处的作图重点有三个:一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共同点:只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空气中的角度大。应用这样的结论画图。另外,当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要注意入射角度不能太大,通常要小于420。这是因为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媒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尽管初中阶段没有全反射的内容,但也不能给学生形成错误印象。二是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分析光路图。如图甲是一束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为分界面;界面的边是空气;∠为入射角;∠为反射角;∠为折射角。这种类型的题目这几年成了考试必考的题型之一,有必要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分析?方法一:首先找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线AE和CG,一个是法线,一个是界面,然后找哪两个角看上去相等,∠4和∠5,∠1、∠33和∠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4和∠5应是一组反射角和入射角,AE就是法线,CG则是界面。这样就可以判断OB为折射光线,那么FO就是入射光线,OD就是反射光线。由于∠5大于∠1,则CG右侧为玻璃,左侧为空气。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方法二:首先找到近乎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光线,FO和OB,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折射光线,则OD为反射光线。然后找角度的关系,∠4和∠5相等,则FO为入射光线,EA为法线,CG为界面。最后比较入射角∠5和折射角∠1的关系,判断出角度大的为空气,所以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三是潭清疑水浅的解释,同样也是“捣鱼”问题的解释。明确是人看到水中的物体,是水中的物体反射光线,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虚像。如图乙所示,所以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真实物体的虚像,比实际位置要高。相同的道理还可以分析本节开始提出的漫画中出现的问题,水中的筷子问题,水中的小腿变短问题,刻度尺水中部分是变密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第四,要重视三棱镜的作图。学生的作图能力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在教学中,我们练习过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进入玻璃中,进入玻璃砖中的情况,但是到三棱镜作图时,仍然出现不少问题,在凸透镜的光路教学中带来的困难。这也是本节后要反思的问题之一。如图丙所示正确的光路图,特别是下面三棱镜的光路图,学生怎么比划,总有小部分的同学出现错误。其实在光的色散实验中,我们也分析过光路,那时的入射光线与底边不平行,折射光线偏向三棱镜底边的。现在的光路图入射光线是平行于底边的,折射后也会偏向底边,而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便会产生会聚。产生问题的根源可能还在于对折射后折射光线到底是偏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所以在教学时,要做到讲练结合,学生互改与老师单独辅导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外本图也是透镜奥秘所在,在内容上也前后承接,此处能讲透作图,也能为下节透镜的教学清障碍。以上内容是本节教学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汇总而成的,有成功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