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0991931电子政务马燕茹“马家爵事件”虽然早已“既往矣”,但事件背后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地推敲和反思.马加爵杀害四名同窗的原因及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的思考与启示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分析的焦点。确实,从依据刑法定罪量刑的角度看,该案在适用法律上并不存在困难,是一件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案件;但是,从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谁来对事件负责?负什么责?又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的问题虽然复杂,却应当是整个社会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问题。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尽管这样,就全国的情况看,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震惊全国,令人难以相信是大学生实施的犯罪案件,要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必要回顾一下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19世纪末以来,关于犯罪原因的通说是实证学派的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个体的生物、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综合这两种理论来分析马加爵案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文化适应的因素。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应对种种文化适应,面对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知识、陌生的校园生活、陌生的城市(对农村学生和外省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这些陌生感,就会产生文化的不适应性,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二、文化交往与认同的因素。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最经常的交往活动,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同学之间会形成文化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他人认同或容忍,就会导致自卑、敌对、狂躁的心理,甚至出现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迁怒于同学的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三、不良行为的因素。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轻微的违法行为、违反校规的行为和有失道德的行为,实际上,不良行为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并成为引起矛盾和冲突,诱发犯罪的导火索。四、趋利避害的因素。大学生应当是有理性的人,往往是在深思熟虑后选择其的行为,但是,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时,他们又会因为社会经验不足,理想化色彩过浓而不切实际,犯罪前后都存在逃避惩罚侥幸心理,从而敢于犯罪。五、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现在的大学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社会的犯罪和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亚文化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马加爵杀的虽是同样出身贫寒的同学,起因还是巨大的心理不平衡:别人对我不屑也就罢了,你和我是一样的啊,我还引你们为知己,怎么也跟着嘲讽我?城乡之间的出具是客观存在的,现代传媒以及人口高频率流动,将这种反差活生生地展示给贫困的乡村和农民。他们坐在摇摇欲坠的土屋中,从电视里看着城市商品房美轮美奂,看着电视剧中的城里人坐在豪华的客厅里打情骂俏……他们更从打工的经历中体会这种反差,从孙志刚一类的遭遇中咀嚼着悲怆。于是,心理不平衡会很容易转变为惹事作恶。制止马加爵式犯罪,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制止城乡鸿沟的继续扩大。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对此更应该积极配合。马加爵案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刺伤的是城市和乡村的灵魂……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还占较大比例,反映在大学生中间,类似马家爵的贫困生也不在少数。“马家爵事件”发生以后,国家以“亡羊补牢”的态度,加大了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力从经济方面有效地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发生。从有阶级以来,以财富决定人格的贵贱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所以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等统治阶级,可以在经济上对人民进行盘剥,在政治上进行压迫,在思想上进行愚弄,因此激起历代人民“杀富济贫”,进行激烈反抗!现在阶级对立在中国虽已无存身之处,但旧社会腐朽的思想意识却还没有被清理出历史舞台,还在顽固地有所表现,还在试图通过新生的“有钱”阶层死灰复燃!人可以有贫富,但人格决没有贵贱!随意侮辱别人人格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人格强势”,而实际上却是一种“人格堕落”!如“马家爵事件”就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缩小城乡差别,而于今更加任重道远。六、学校教育的因素。由于教育投入、教育内容、师资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流于形式的问题,还处于在摸索和改革的阶段,尚没有建立及时发现学生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有效机制。犯罪原因的分析是设计犯罪预防制度的前提,按照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菲利的“犯罪饱和论”,犯罪是现阶段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引起犯罪的诸种因素中,对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产生改变犯罪数量的效果。所以,如果以上因素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那么,在促进社会发展,减少社会矛盾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和法律教育,改善高等学校预防犯罪的机制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对策。就目前高等学校的情况而言,预防大学生犯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处处感到学校和老师给他们的温暖,从而克服因为环境变化和人际交往出现的不适应性,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二、继续改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教育的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使这两门课程真正起到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修养的作用。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及时疏导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在大学里应当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班主任,应当进行心理学培训,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四、增强大学生的自治、自律和自强能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在预防犯罪和自我保护方面的积极性。可以依托学生会和学生党员,利用大学生之间稳定的同学关系或伙伴关系建立学生自己的预防犯罪组织,通过这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从避免成为被害人的角度消除被害诱因,减少大学生被害的机会和条件。五、创造学校的学术气氛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用健康的活动来充实学习之余的生活空间,转移大学生的兴趣目标,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友情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大学校园的侵蚀。六、加强高等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校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应当坚持学校师生佩带校徽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学生宿舍巡查制度、校区巡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学生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信息收集建档制度,做好预防犯罪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基础工作。根据以上提到的单纯理论上的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和近几年学校在实践中采取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校应该怎样具体的完善自己的工作呢?我有一下几点看法:一、要教育青年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个人和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马加爵作为一名大学生,本应好好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上进,但最终却由一个在父母、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变成为残杀四名同学的罪犯,其落差之大,发人深省,也令人痛心。这涉及到青年大学生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社会的大课题。马加爵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贫困生,为完成学业,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寒暑假留校打工,自力更生,这给了我们一个好学生的形象。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本身并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而是自卑、内向、孤僻的性格占了上风。因为买不起鞋而不去上课,认为大家总在嘲笑他、欺负他,从而埋下仇恨和报复的种子。而马加爵的同学们做了些什么呢?他们面对马加爵这类情况,很多同学不是主动去帮助他,不是提醒和引导他参与心理咨询,而是不时地嘲笑他,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马加爵案件”发生的可能。因此,学校应该汲取经验教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教育青年学生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学校不但要教育、引导弱势学生群体正视自身的不足,发扬自身的长处,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积极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要加强广大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创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更要重视加强班集体的建设,通过班级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个体自觉地把自我融入集体中,在关爱与温暖的集体中获得精神支撑,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获得生活的自信与自强。二、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看到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马加爵的报道,首都经贸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说,她感到非常心痛,为那四位遇难的大学生,也为马加爵,“我们的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太贫乏了。”马加爵性格内向、自卑、孤僻,来自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过大。而在全国,有着像马加爵这种心理的学生当不在少数,所以学校应该切实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工作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只是做了一些面上的工作,往往没有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没有剖析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导致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失去信心,积郁成疾,甚至自杀、犯罪。所以,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尽快地建立患者信息档案,采取个别辅导、跟踪辅导等方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高校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教育学生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不能歧视贫困学生和其他弱势学生群体。其次,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身体会生病,心理也一样会生病。如今青年学生们很重视身体保健,哪里有点不舒服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是心理呢?如果心理出了问题,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周围的朋友,目前都很难意识到心理“感冒”了,没有意识到或不想去、不敢去做心理咨询,以致积少成多,后果堪忧。“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高校应特别注意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敢于咨询专业人士,学会自我调适尽快把问题解决掉。再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配备。当前全国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没有或配备很少的专业人才,有的以为只要和患者聊聊天就可以解决问题。今后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当代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着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但是,有些学生抽烟喝酒,观看色情和暴力影片,谈情说爱。据报载,马加爵曾向警方坦言,“自己喜欢玩弄刀具,因为感觉很刺激,也喜欢看武打录像,因为这也很刺激。”这两个“刺激”是如此沉痛地刺激着公众的心灵。我们不禁要问,马加爵因为与同学打牌时争吵而连杀四人是不是这种暴力文化熏陶下的牺牲品?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或者说是社会的“缩影”,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加强交流、沟通,更融洽地学习、生活。要合理规划、加强教育、突出重点,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完善机制、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基层团、学组织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中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大胆探索、致力创新,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杜绝学生观看不健康、暴力影片和聚众赌博等,并鼓励广大同学互相监督,从而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做好校园这一方净土的维护工作。四、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马加爵案件”的发生,深刻地暴露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在今后必须予以改进、弥补。首先,思想工作的重心要下移,院、系是实施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基础单位,学校在布置思想教育任务时,应侧重于指导性的任务。院系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改变传统观念,通